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瞿骏 《学术月刊》2022,(3):211-224
吴宓与《学衡》相关诸人之研究既应在“学衡”之内,亦可能在“学衡”之外。1922年吴宓撰写的《新文化运动之反应》是代表“学衡”之外的一篇典型文字。此文因鲁迅在《“一是之学说”》中的激烈批评而为人熟知,但也因为鲁迅文章的高光性和笼罩性,其实又近乎“人人不知”。在认真释读《新文化运动之反应》全文的基础上,讨论此文所引起的,不限于鲁迅的各方反应和长程影响;吴宓在此文中显示的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程度和理解程度;以及吴宓和此文遭遇的时代“尴尬”等问题,以期在一个更大视野里理解吴宓与《学衡》相关诸人。  相似文献   
2.
以往关于辛亥革命影响、性质、成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研究,建立在了一个与今天比相对窄小的史料基础上,而且解读、分析问题的方法比较单一,受官方意识形态影响较大。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这些问题就毫无价值,可以弃之如敝屣;相反,我们要尝试扩大史料的范围,重新进入历史的情境,进而更深入地通过这些问题去认识辛亥革命实际的与作为符号的历史演化进程。近十年辛亥革命研究史料的拓展与利用,以辛亥革命有没有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与辛亥革命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及为何种性质的革命这两个重大问题,展示了辛亥革命研究去熟悉化与通贯前后史事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着重反思如何在中国现代转型进程中重识辛亥革命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3.
辛亥革命作为20世纪中国的第一场革命,并非起始于辛亥这一年,有它在清代的种种“前因”;也并非结束于辛亥这一年,有它对其后历史漫长深远的影响。从此出发,在1911年之前十年和之后数十年的“延长线”上思考辛亥革命既有其可能,又需要继续深化。在辛亥革命延长线上做思考或要特别注意:其作为历史人物“生命切实组成部分”的影响,如何让“区域”成为问题以更深入地理解辛亥革命,以及如何从南北与东西的长程历史来定位辛亥革命。  相似文献   
4.
据说当下是一个被称为全球化的时代,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术研究从资料、问题到方法的天下一统.近几年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全球化正带来本土化(或曰地方化)的勃兴.或许多样与统一并存,和合与差异同在,正是全球化时代学术应努力实现的目标,可惜这一目标在中国史学研究中却晦暗不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