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一)引言:胡适在“五四”启蒙运动中的地位无疑,“五四”运动的倡导者们开始并不十分清楚从启蒙向救亡转换的局势发展得那么迅速。他们的启蒙热情远超出其政治热情。这场启蒙运动的发起,实质上是前期严复、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维新思想的延续。他们明确意识到中国社会需要“德”“赛”两先生。他们在接触西方后,切实感到中西方的文化(模式)冲突与政治(结构)冲突,因而毅然转向,试图用西方(先进)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20世纪西方哲学思想史的发展,围绕“统一性本质追求”的主题,列出十大线索,较系统地进行了历史回顾。通过对本质世界的元哲学史的回顾,凸现出解构与建构、迷惘与信念的波折线索。为国内学术界提供一个背景参照。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终极关怀和超越之路的关系讨论为核心 ,初步建立起了一个元哲学讨论构架。在这一构架下 ,重点讨论了中国哲学道德互补的形而上学构成 ,“天道”“易道”“人道”三者关系 ,指出了本然论的中国哲学传统与西方理念论、本体论哲学的异同。最后将中国、印度、西方哲学的终极关怀体系作了结论性叙述  相似文献   
4.
与西方自然哲学发展的轨迹不同,中国的自然哲学一开始就关注于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令科学望而生畏的认知领域:以关联、耦合、分歧、突变为典型特征的有机界自然秩序的衍变。而在西方,关于该领域的认识论,直至本世纪,确切地说是在普利高津的远离平衡态耗散结构理论及哈肯协同理论问世以后才产生对过去守恒的、可逆的传统自然理性发生挑战的契机。而当中西方的自然哲学发生碰撞的时候,中西两方面的学者均没有深刻意识到中西自然哲学差异的意义。1600年(明神宗万历28年),利玛窦带着传教的使命来到北京,促成了中西自然哲学的第  相似文献   
5.
记者:我看过余敦康先生关于你的《周易的自然哲学基础》的书评,发生在《哲学研究》上、你用营卫理论或营卫动力学充当《周易》的演绎基础,从另一个层面重构了《周易})的理性基础。能不能首先谈谈你对你自己这一成果的估价,以及你为什么研究这个问题?抓你问的第二个问题是回答第一个问题的前提.要想说明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来写成我的第一本书,这要将我所想要完成的整个工作列出个次第,那它所谓的重要性或者说没有办法绕开它的原因,才会变得清楚。我所关注的问题,用准确而比较完整的语言来概括,须称之为“一般组织系统秩序结构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中西哲学之间的所有差别的根源,要统一到两者哲学语言体系的异质性关系上方能获得解释。而语言体系的异质性的核心,表现在它们一个围绕本体论,一个围绕本然论。文章从文化发生学的视角,检讨了两者不  同的性质和观念形成的发生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深入检讨《易经》和《内经》的基础上 ,指出中国古代哲学方法论的理性基础在于营卫哲学。本文系统展开了营卫哲学的内容和结构  相似文献   
8.
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提供一项重要的背景材料.自然哲学的观念变迁往往成为文化发展的向导——对于中国与西欧两个文化群落来说这是确确实实的事实,因此自然哲学的发生发展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文化衍进的轨迹.中国文化的自身发展虽然呈现着符合逻辑的历史衔接(许多关于传统文化的研究注意到了这一点),但它的独自研究却不能得出文化学讨论中最根本的结论,而必须依赖于恰如其份的背景选择.我们并不陌生中国人关于自然界组织性包括宇宙、社会、生命体等的精辟认识,但对西方人从对有机组织机械分离到再认识组织的有机秩序性的充满阵痛和欢欣的历史却并不熟知.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