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8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早期驻外使节是近代中国较早走向世界的一批官僚士大夫。他们对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体进行了实地考察 ,并普遍地表示出赞美之情 ,提出了开设议院的政治主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使节关于西方政体的识见是比较高的 ,对国内官僚士大夫阶层有独特的影响力 ,具有更直接的启蒙意义。使节的思想中已涌动着突破洋务藩篱、向维新思潮转化的潜流 ,这不仅是时代大趋势使然 ,更得益于使节独特的身份和出使经历  相似文献   
2.
早期驻外使节是晚清官僚阶层中较早走向世界的新型群体。19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正是晚清海防近代化最为兴盛的时期,早期驻外使节积极参与其中,他们以内行的眼光为海军购置军舰,在派遣、管理海军留学生方面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还提出了许多先进的海防主张。驻英、驻德使节表现尤为突出。对西方海防海军事务身临其境的实地考察,驻外使节的独特身份,是他们为晚清海防近代化做出杰出贡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苏共走向分裂垮台的关键是党内部出了问题,不同派别的存在及发展导致了党的团结和统一遭到严重破坏.通过对苏共由分派最终走向分裂垮台的历史进行考察,可以得出这样的经验教训:党内一旦分派,必然会产生派别斗争,结果很容易导致政党分裂;党内分派与多党制紧密联系,党内分裂直接导致多党制格局的形成;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发展党内民主并不是抛弃民主集中制;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但发展党内民主必须防止极端民主化.  相似文献   
4.
清末驻外使节的宪政主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末宪政改革时期 ,驻外使节是官僚立宪派中的重要力量。他们为清廷谋划的宪政方案大致为日本式的二元君主制模式 ,就立宪层次而言 ,无疑是保守的 ,低层次的。他们的政治态度则十分激进 ,始终坚持速行宪政论。结果 ,其政治态度的激进性超越了改革方案的保守性。他们最终走到了清廷的对立面。这又一次表明 ,中央政府的信任危机 ,统治集团内部的思想分化 ,是宪政改革失败、清王朝覆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思想根基.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峥嵘岁月中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这是我们党的精神之源和精神之基,其精神内涵丰富而深刻."坚持真理、坚守理想"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深度,"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高度,"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积淀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厚度,"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体现了中国...  相似文献   
6.
论农民主体地位与发展农村基层民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金玉 《兰州学刊》2013,(6):139-142
尊重和实现农民主体地位,是发展农村基层民主的本质和核心。农民主体地位,是发展农村基层民主的核心诉求,是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尊重农民价值主体地位和创造主体地位,要求我们保障农民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要处理好党和政府积极发挥作用与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的关系,防止权力对农民权益的侵害,避免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偏离正确的轨道。  相似文献   
7.
互派常驻使节本是近代国与国交往中的正常现象。但是 ,1876年以前 (尤其是鸦片战争前 ) ,清政府在中外关系上奉行所谓天朝体制 ,这与建立在近代国际观念基础上的互派常驻使节制度格格不入。19世纪中叶以后 ,清王朝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急剧变化。在西方列强的炮火一次次无情地打击下 ,昔日天朝上国传统的朝贡制度已日趋瓦解 ,清政府不得不重新选择一种新的外交制度。历经艰难曲折 ,伴随着屈辱和痛苦 ,到 19世纪 70年代中叶 ,中外关系终于揭开了崭新的篇章 :1877年 1月 ,清廷第一个驻外使馆在英国伦敦创设 ,郭嵩焘成为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  相似文献   
8.
早期驻外使节出洋期间 ,对西方近代文明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 ,并向国内进行了颇有成效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 ,体现出三大主要特点 ,即传播态度积极主动 ,传播内容既实用又超前 ,对晚清官僚士大夫阶层的影响直接而强烈。对近代以来的开放型社会而言 ,走向世界有利于吸取人类创造的先进成果 ,于国家进步大有裨益。这是一个有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