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论转型期社会伦理秩序建构之基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社会伦理秩序建构之基础与出发点的基点,无疑是现世的、平民的和普适的,因而它应是一个社会的底线伦理。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社会伦理秩序的基点乃是社会公德。只有多渠道、多层次地逐步进行公德建设,新时期伦理秩序大厦的建成才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2.
祝成生 《理论界》2007,(3):154-155
以社会契约论为基础的近代伦理主体共时的相互性特征,使得伦理关系在代际间的纵向拓展遇到难题。然而,代际间存在着以责任原则为基础的补差正义、以代际接力形式存在的交换正义,构成代际伦理的新的存在论基础。在实践领域,代际伦理需要建构应用性的实践原则体系,即以满足人性基本需要为底线的责任原则、人类整体性原则和共同责任基础上的制度保障原则。  相似文献   
3.
户籍改革的研究状况及实际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随着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的弊端日益明显 ,引起学术界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众多的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对户籍管理制度产生的原因、户籍改革的必要性和户籍改革的思路等问题作了多方面的探讨 ;实际工作部门对现行户籍管理制度进行了局部的调整和修改。本文就户籍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进展作了较为全面的总结 ,指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4.
德治对传统法治的“超越”,是在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转型的全球大背景下,我国社会治理范式的历史性飞跃。这种“超越”,是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在实践中的尝试,它以和谐社会理念为现实基础,以人的道德存在为其存在论依据。作为一次现实行动,这种社会治理范式的转型,需要以德治建设为逻辑起点,在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社会德治模式的基础上,在德法辩证统一的层面上实现德治对法治的当代“超越”。  相似文献   
5.
重新认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的过程中提出的关于未来社会的 终极价值目标,其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运用体现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祝成生 《理论界》2005,(12):6-7
城市化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但现实进程中的城市化在西方形式主义经济理论和地方官员错误政绩观的误导下,部分地演变为非理性的泛城市化运动.只有坚持社会公平和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按照梯度发展规律构建多元化、层次性、立体型城市化发展模式,才能使中国城市化之路走上理性轨道.  相似文献   
7.
制度伦理及其社会意义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义利关系、道德与经济的关系因其现实意义而逐渐为学界所重视。缘于传统伦理体系的软约束功能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受到限制 ,人们转而诉诸具有一定刚性表征的边缘性、交叉性伦理观念———制度伦理 ,制度伦理亦成为了我国伦理学界探讨的一个热点。但关于制度伦理的内涵及其社会意义等问题 ,众多论者仍莫衷一是 ,尚无定见。因此 ,本文拟就制度伦理这一范畴及相关理论问题作一深入探讨。一依据传统伦理学的观念 ,制度不应包含在伦理之中。传统伦理规范是依靠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传统习俗来…  相似文献   
8.
祝成生 《社科纵横》2006,21(4):65-67
现实中的城市化实践在西方形式主义经济理论的误导下,愈益演变为经济至上的泛城市化运动。经济主义的泛滥使城市化实践日益步入片面性的误区。由此,我们必须以社会公平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市场主导和政府统筹相结合为基本手段,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的、符合梯度发展规律的多元化、层次性、立体型城市化目标模式。  相似文献   
9.
道德体系公正原则的历史类型与现实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正一般指“得所应得”;至于“应得”的标准,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等级主义、平均主义、功利主义、人道主义等公正观反映了公正标准的历史性、阶级性。社会主义社会里,立足于条件公正、机会公正并进一步通过矫正公正和补差公正以实现共同富裕的道德理想,体现了公正原则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祝成生 《社科纵横》2007,22(3):34-36
传统社会虽不乏"公"观念,但大多带有描述性和规范性的抽象伦理意味,其政治层面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浓厚,而社会伦理的公共性明显缺乏,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公德意识的阙如.当代和谐社会治理目标的提出,在理论上确立了公德的伦理基础地位.但在实践层面,要扭转公德不彰现状,惟有通过励行德治、重整教育双管齐下,才能实现公德意识的当代重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