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9篇
综合类   1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3 毫秒
1.
论岭南的汉化和儒化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岭南先秦时期还是蛮荒之地 ,秦朝统一岭南后 ,随着先进的中原文化的带入 ,岭南文化开始走向汉化。随着“独尊儒术”政策在汉帝国的普遍推行 ,岭南又进入儒化的时代。岭南的儒化过程 ,实质上是汉代经学在岭南的普及和消化的过程 ,其中古文经学在岭南的发展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2.
儒家“内圣外王”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学说博大精深,但其基本精神可归结为“内圣外王之道”。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内圣外王之道”作为一种人格理想和社会政治理想,是历代封建统治者和士大夫阶层企求的目标,成为历代儒家讨论的中心议题和学术宗旨所在。随着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和中国封建制度的解体,儒家“内圣外王之道”被“五四”以来的反传统主义者视作腐朽的封建意识形态,受到无情批判。然而仍有相当一部分人继续为复兴和发展儒家这一根本精神而努力。它在当今社会里究竟是仅供人观赏的“木乃伊”,还是仍可散发活力的“活的生命”?在我们看来,只有先弄清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具体内涵及其发展线索,才能更好地判定它对当代社会及21世纪有无积极借鉴或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的诚信概念一开始就是在政治和行政语境下使用的。先秦思孟学派开启了人何以有诚信与人何以能诚信问题的探讨,由此奠定了尔后思想家关于行政诚信根据问题的思考方向。中国古代思想家普遍认识到诚信在行政中的作用,并建立了以君和臣为主体的诚信关系体系,确立了道德诚信为主、制度诚信为辅的行政诚信保障机制。中国古代行政诚信的理论和经验是中国当前行政诚信建设值得借鉴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4.
本文总结先秦各家水哲学及法水哲学,重点探讨儒道两家的法水哲学.丰富的水资源孕育了中华民族及其灿烂的古代文明,同时也启迪了中国先人的哲学沉思.先哲将人民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的水知识的化为一种高深的哲学智慧,作为解悟社会人生、人情事理的绝妙方法.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学者更多地思考文明与道德的关系,有的担心文明对道德的侵蚀而拒斥西方的文明。孙中山则将文明与民生联系起来,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本质使得文明与民生难以调和,文明越发达,社会问题越严重,只有通过激进的社会革命才能解决。中国尚处于贫穷的农业社会,需要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来将中国引向富强之路。文明与民生在中国是可以并进的,中国越文明,越有利于民生的改善。孙中山对文明与民生的矛盾的思考及其所持文明与民生可以并进的态度,对于当前我国的社会建设有一定的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6.
素质教育只有与教学改革相结合才能落到实处。本人在多年的哲学教学实 践中,经过不断探索,不断改进,逐渐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四步法”,即将正常的课堂教学分为四个步骤:问题导入———学生自学———提问讲解———解惑讨论,目的是为了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局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  相似文献   
7.
林伯桐是通过训诂考据的方式来阐发其人生哲学的。他的人生哲学既保留了传统儒家的精神 ,又体现出了岭南学者“开风气之先”的近代特色。  相似文献   
8.
中图分类号〕F123·13;G40—01〔文献标识码〕E〔文章编号〕1000-7326(1999)04-0071-03长期在广州这片南国热土上从事高等教育和管理,并已取得了辉煌学术成就的江家齐教授和张双喜教授,紧跟着时代的脉搏,结合自己的教学管理体会...  相似文献   
9.
岭南文化至汉代开始崛起,而其崛起之地是在古代的广信县。广信曾是交州州府和苍梧郡治所在地,它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而一度成为岭南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的中心,并诞生了岭南第一代文化名人。  相似文献   
10.
"精神支柱"是民族的灵魂,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在全民族形成健康、科学的"精神支柱".当代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主要是由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精神所组成.中华民族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支柱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与中华民族精神支柱的其他两部分相互涵摄、相互贯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