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7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星光大道》把节目办成一个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喜乐汇",各种喜剧艺术的形式融入歌唱真人秀之中,主持人也汇集多种喜剧才艺形成独特的主持风格,基于受众的欢乐心理机制,《星光大道》的喜剧化策略获得了节目收视上的成功。  相似文献   
2.
有关鲁迅的研究著述,到目前可称得上汗牛充栋了,这一领域任何一分新的突破都显得艰难.而李怡先生近著<为了现代的人生--鲁迅阅读笔记>(后称<笔记>)仍然带给我们很多新鲜的东西,颇不容易.  相似文献   
3.
十多年来,围绕有关五四文化激进主义进行的激进与保守之争,一直不能突破旧有的认知框架,由此极大制约了对于五四文化激进主义的深入认识和探讨。本文认为,对五四文化激进主义的问题需要历史的视野;而所谓历史的视野,其完整的含义是以历史整体性原则为基础,在“历史现场”的视野、“历史进程”的视野和“当代史”的视野三者的统一中观照对象;在这样的基础上思考问题,或许能为有关五四文化激进主义的认识和探讨找到突破,进一步延伸开去,或许也能为其它诸多历史现象历史问题的认识和探讨找到某种突破。  相似文献   
4.
在巴金的巴蜀文化研究中,"出生地"与"作品"简单对接的思维模式潜藏其中.完整考察"出生地--地域--地域文化--作家--作品"的过程,可以发现巴金文学创作的巴蜀文化特征没有充分的根据.而且,巴金文学创作"内返性"、"超越性"、"时间性"的特征对"地域性"构成消解,表现出"反地域文化"的特征."反地域文化"特征成就了一种独特形态的文学,也成就了巴金.巴金文学创作的这种现象,值得现代文学的地域文化研究认真反思.  相似文献   
5.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诗以视觉型为主的传播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新诗的进一步发展。实现新诗传播由视觉型为主向听觉型为主转型,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新诗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内部动因的要求,它将对新诗的创作、传播和接受,进而为新诗走出目前困境、走向复兴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乡土意识:乡土文学的"灵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龙超 《江淮论坛》2006,10(3):180-183
目前学术界对乡土文学概念的探讨较为表面,某种程度上制约着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研究的深入展开。本文认为,乡土文学的灵魂在于乡土意识,乡土意识具有故乡情结、民族意识与精神家园意识这三个层面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8.
章士钊与《新青年》并非从开始就是对立关系.事实正相反,章士钊与《新青年》的先驱者早有交往和友谊,在《新青年》创刊以后,章士钊继续保持了与其主要成员的友好关系.对《新青年》思想革新和文学变革的基本主张,章士钊予以坚定支持.虽然章士钊与《新青年》也存在“调和论”与“革命论”的分歧,潜伏着后来与之关系对立的危机,但直到1921年游欧之前,章士钊是在根本性支持的基础上对《新青年》持建设性批评,分歧没有影响他们之间的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对现代诗歌与歌词关系的认识中,长期流行着两种对立的观点,它们都忽略了“歌诗”的存在,都失之片面.“歌诗”自古就是中国诗歌的组成部分和一贯传统.由于新诗的产生省略了“民间歌诗”的阶段,一开始就是文人的参与与自觉创造,再加上现代出版业的影响,使得新诗在人们心目中长期表现为一种书面化的存在,“歌诗”似乎消失了.其实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歌诗”在理论上不会消失,在事实上也依然存在.在现代语境之下,“歌诗”在诗歌与歌词之间.有必要从理论上提出“现代歌诗”的问题,而其中包含有对当今中国诗学的、音乐的、文化建设的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有关"平民文学"的争论,其实质源于"平民文学"概念的歧义.表面上使用的都是"平民文学"概念,其实际所指各不相同.周作人的"平民文学"是指时代所需要的具有平民精神的文学,胡适的"平民文学"是指古已有之的来自民间的文学,而鲁迅的"平民文学"则是指革命胜利、工农解放后真正体现工农思想的文学."平民文学"概念的歧义孕育了五四"平民文学"的争论.然而这是一种错位的争论,它没能使五四"平民文学"主张的探讨深入下去;不过又正是这种错位的争论,带来了五四"平民文学"复杂丰富的内涵,从而成就了五四"平民文学"争论在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