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10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该文探讨元散曲与元杂剧的关系。作者认为 ,元杂剧作家普遍地位低下 ,以汉族作家为主 ;而元散曲作家贵贱兼有、汉族作家与少数民族作家并存。元散曲因与元杂剧拥有共同的套曲、部分共同的作者和演员 ,成为雅、俗文学、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学之间的桥梁 ,使元杂剧这一原本在民间流行的通俗文学样式得以进入元代的主流文学 ,促进了它的繁荣兴盛  相似文献   
2.
从各体文学的角度分析马致远与张可久散曲的差异可以看出,马曲以剧曲为曲,张曲以词为曲,代表了元散曲创作中两种不同的创作方向,体现了元杂剧和元词对元散曲创作的影响。另一方面,马曲俗中有雅,张曲雅中有俗,张曲对马曲又有继承之处,马、张二人成为元前期通俗生动的俗曲和后期文雅守律的雅曲之间过渡性的作家。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四大为我国的进一步改革开放明确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这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学在新的形势下,面临着重新认识自身价值和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重大问题。为此,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广东中国文学会、汕头大学和《汕头特区报》社年初在汕头大学召开了“文学与市场经济”研讨会。由于讨论涉及的问题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本刊特此摘要编发会议的部分论文,以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从民俗文化的角度研究元杂剧的语言,可知元杂剧形成了一套与士大夫阶层的话语不同的市民话语体系,如“造反者的话语体系”、“青楼话语体系”、“商人话语体系”等,它吸收了宋元以来的民间文学、市民文学的话语养分,具有鲜明的市民话语特征,反映出元代市民在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的诉求,是元代民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论宋词的感伤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文学中写感伤,古已有之,并非来人的发明。《诗经》就有《采蔽》写戌卒羁愁,州e兮》写思妇闺怨等。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但他只是以“怨”作为诗的四个功能之一,并没有说非0怨”不可。宋玉的《九辩》则写贫士失意的悲怨:“坎摸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开后世怀才不遇的感伤诗的先河;而他在诗中慨叹“悲哉秋之为气也”,更成为中国诗歌“悲秋”的老祖宗,故有“宋玉悲秋”这句熟语。但从总的来说,汉代诗写感伤并未成为风气。《汉书·艺文志》说:“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仍然是哀、乐并提的。至…  相似文献   
6.
该文主要从儒家文化和市井文化的角度来论述元杂剧的妇女形象。元杂剧的部分妇女形象是传统闺阁文学和元代青楼文学交叉坐标上的产物,是既有传统妇女美德、又突破传统妇女某些思想局限的光彩照人的妇女形象。当然,由于青楼文学的影响,元杂剧的部分妇女形象也有失真、庸俗的一面。  相似文献   
7.
清代广东曲家梁廷楠的戏曲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广东曲家梁廷楠的戏曲理论罗斯宁晚清至近代,广东可谓名人辈出,以政治和文学上的成就为人们熟知;而在戏曲理论界,则有顺德人梁廷楠。一、生平和著作梁廷楠(1796—1861)字章冉,号子章,别号藤花主人,又号红醉客。道光十四年(1834年)副贡生。曾任...  相似文献   
8.
李清照与宋代女性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主要从女性文学的角度观照李清照词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宋代女性词具有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自尊、自强的要求、自恋、自怜的情结等思想感情特色,在艺术上多委婉情深、率真自然、浅白通俗。李清照词集宋代女性词之大成,成为宋代女性词的杰出代表。显然,李清照深厚的文化修养和过人的抱负,使其词也有一种超乎一般女性词的“丈夫气”,从而兼有女性词和士大夫词之长,成为千古流芳的“易安词”。  相似文献   
9.
元杂剧艺术对《三国演义》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元杂剧的审美观、题目正名和连本戏的体制、程式化的表演等,对小说《三国演义》的酣畅叙述描写、章回体结构的形成、类型化的人物塑造等都有重要影响,尤其元杂剧的酣畅美是对中国传统审美观的突破,对该小说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论文以庸人许尧佐的小说《柳氏传》和元人乔吉的杂剧《金钱记》作比较,论说前者的韩拥为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传统文人形象,而后者则为市民化的书生形象,打上了市民文化的印记。并从韩拥故事的流变和乔吉的市民意识两方面探讨《金钱记》韩拥形象产生的原因,说明宋元话本、南戏等俗文学对元杂剧创作的影响,及元代市井文化既改造了作家本身,也改造了他们笔下的人物——成为市民化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