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16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首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聂立泽 《学术研究》2002,2(2):67-70
本文在对自首制度进行概述的基础上,着重评析了我国刑法学界有关自首刑事责任根据的几种观点,明确指出了确立自首犯刑事责任的根据乃在于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在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上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现代刑法理论是在对刑法发展史上主、客观主义刑法理论扬弃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本文系统分析论证了刑法史上第一个理论形态--客观主义刑法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其内涵,无疑对进一步全面正确地把握现代刑法理论的根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单位犯罪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针对当前理论界有关单位犯罪的主体、单位犯罪与共同犯罪的关系及其刑事责任等三个争议较大的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析,明确提出了单位犯罪主体的一元化;与之相对应,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亦为一元化的整体责任,单位犯罪中责任人员所受的刑事处罚不具有独立性;论证了单位故意犯罪与共同犯罪的联系与区别,阐述了单位犯罪的认定、处罚等应当注意的问题,明确指出了单位犯罪中的责任人员之间不是共同犯罪关系。  相似文献   
4.
国际投资法律冲突既包括因投资合同而产生的法律冲突 ,也包括因合同以外的投资争议而产生的法律冲突。适用于国际投资的法律虽然多种多样 ,但本文认为适用东道国法律应是解决国际投资法律冲突问题的根本原则 ,并认为这一原则不仅应适用于当事人之间的因投资合同而产生的法律冲突 ,而且亦应适用于合同之外投资争议的解决  相似文献   
5.
6.
我国刑法中的缓刑是以犯罪人人身危险性的基本消失为适用前提的行刑制度。虽然刑法界对缓刑制度的性质和地位认识不同,但缓刑制度作为一种刑罚执行制度,具有裁量与行刑的双重属性。缓刑作为一种刑罚制度,起源于西方,它的产生是与自由刑的广泛适用紧密联合在一起的,我国的缓刑制度是清末从西方引进的,它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参考了其他国家的缓刑制度而制定的。它体现了我国刑法的社会性质,又考虑了犯罪分子的具体情况。目前我国的缓刑制度与其他一些国家关于缓刑条件的规定相比,是比较科学的、合理的。它既考虑了犯罪事实的客观因素,又考虑了犯罪分子的认罪态度的主观因素,既考虑了犯罪分子的人身危险性,又考虑了其平时的一贯表现和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一度影响全国的“齐二药”假药案,目前已经尘埃落定,对于该案定性存在严重分歧,通过深入细致的法理分析,文章认为该案应该定性为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该案认定分歧的厘清和准确定性将对未来司法实践中类似案件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9.
理论上之所以对抢劫罪既遂与未遂的区分标准存在很大的争议,根本原因在于受复合实行行为样态所决定的抢劫罪的双重客体在立法与司法之间出现浮动所致."浮动客体"的概念有助于揭示这一理论难题.此外,为了更好地解决抢劫罪既遂与未遂的区分标准,对抢劫罪的立法完善问题亦应该有具体的构想.  相似文献   
10.
人类教育模式大致经历了贵族化模式、专业化模式、素质化模式这几个发展阶段。贵族化教育模式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是不可能走向大众化道路的。近代的专业化教育虽然促进了人类社会工业化的进程,但却忽视心灵的教化和人格的培养。教育的发展必将最终走向以开发人的潜能为主的素质教育,但素质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