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因而人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阿基米德点,而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就成了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前提。马克思主义通常在人的现实生存和形而上本体两个层面来理解人的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是人的现实本质,不足以构建起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则是人的形而上本质,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思维和理论前提,它把人和动物从根本上区别开来,也把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理论与以往人的本质理论彻底区别开来。同时,它还是整个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结晶 ,它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成的本质性认识 ,从而确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严整而正确的世界观”,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的方法论 ,因此 ,它要求中国当代哲学的发展必须批判总结三类文化资源、面对两种社会现实、解决一个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3.
逻辑与怀疑--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存之 《求是学刊》2004,31(5):46-51
“可说的东西”和“不可说的东西”是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为思想的表达划的界限 ,逻辑与怀疑同构其中。实在论、遵从逻辑语法的语言记号、记号的指谓前提是构造《逻辑哲学论》的脚手架 ,但它们因对哲学与日常生活的非现实性而表达着《逻辑哲学论》的怀疑 ,《逻辑哲学论》所内涵的怀疑及对不可说的东西的承诺决定了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的主题 ,从而成为维特根斯坦整个哲学体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历史变迁与文化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把唯物史观理解为经济决定论,源于科学主义的思维方式。仅从生产方式看待社会历史的变迁不够全面,需要从实践的角度理解社会历史。实践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并体现为事实与价值的统一。化同实践一样构成了人的本质,是人的存在方式,因为化不仅是结果更体现为人的自由本性的创造。当把化等同于实践时,唯物史观就得到了一种新的阐释,社会历史的变迁也就是化的变迁,新时期的化哲学也就是一种化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5.
文化的辩证法及社会的文化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存之 《求是学刊》2001,28(3):27-32
马克思关于人的辩证发展三阶段理论确立了文化发展的三种基本形态 :群体性文化、个体性文化、类主体性文化 ,三种文化形态规定了三种基本的社会类型 :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知识社会 ,与三种社会类型相对应的经济形态是 :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其中人是根本 ,而社会却直接地与文化紧密联系。当前中国的社会转型有三重文化背景 :个体性文化是主体文化背景 ,类主体性文化是前瞻性文化背景 ,群体性文化是历史性文化背景。中国社会的发展必须与三重文化的本质规范相统一。  相似文献   
6.
人学理论的发展有待于我们发现以往人学研究中的困境,反思我们的人学研究,人学研究本体的错位;交互主体的冷遇;理性与非理性的分裂对立;内在主体性与外在决定性的矛盾等正是目前人学研究中的主要困境.突现这些困境正是人学理论研究发展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7.
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 ,对实践的理解直接关涉着人类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传统的实践理念是近代科学主义逻辑运演的结果 ,它消解了实践的人学内涵 ,客观化、实证化、经验化的实践理念和实践形式最终酿成了现代人的生存危机。人学实践观则是展现人的本质与需要和实现人的本质与需要的统一 ,而其基本的形式则可分为生存性实践和占有性实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