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社会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中国经济发展机制及其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中国经济现实出发 ,阐释了以土地集体所有、个人使用的农业制度为基础的中国经济 ,在以消除剩余劳动力为特征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表现出来的若干基本趋势 ,从而提出了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一种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2.
本文追求的是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逻辑体系的一致。对可能得出的结论 ,对可能与马克思某些话的不协调 ,不予重视  相似文献   
3.
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失业是从劳动市场影响宏观经济总产出的两大因素。但面向欧美发达国家的宏观经济学,基于各部门劳动生产率相等的假定而否认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总产出效应。然而,由于现实的农业生产率远远低于非农生产率,农业劳动力转移更是中国的重要经济现象,所以有必要比较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失业的总产出效应,以揭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宏观经济作用。为此,我们从理论上提出比较转移和失业变动对总产出相对影响的判定公式,即从农业转移到非农部门的劳动力带来的非农产出增加,是否能够抵消该转移造成的农业产出减少及失业导致的非农产出减少之和。如果抵消且有余,则转移对总产出影响更大;若抵消不足,失业的影响更大。通过把判定标准简化为具备可操作性的经验公式,并把这个标准应用到美国和中国后发现,失业对战后时期美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大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而农业劳动力转移对1978年以后的中国经济影响远远大于失业的影响。因此,面向中国的宏观经济学研究,应当更为重视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胡景北 《学术界》2012,(9):5-15,263,269
中国经济与发达国家的区别在于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规模大、农业劳动力转移与中国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的短期波动有关联.中国经济的这些特点尚未体现在以发达国家为背景的宏观经济学中.以中国为背景的宏观经济学的中心概念将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率,该指标等同于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的瞬时速度;中国背景的宏观经济学的中心问题是均衡瞬时速度及其实现机制.这样的宏观经济学同时是对人类从农业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过程的经济学理解.  相似文献   
5.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高等研究院和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共同主办了2012年度"土地制度、户籍制度与城市化"圆桌会议。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浙江等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的近2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讨论。与会者认为,1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目前发展方式转变缓慢,城乡差别、居民收入差别依然较大,房地产市场泡沫化,调结构、扩内需进展迟缓。这些  相似文献   
6.
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城市贫困--以中国为背景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景北 《学术界》2004,(2):28-48
一、导 言  城市贫困是2 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出现的社会现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独立地发展经济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和计划经济制度转型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贫困现象出现得比较晚,但它一出现,就十分迅速地在中国各个城市扩大和加剧。十年之后,到2 1世纪初,城市贫困已经成了中国社会的突出现象和严重问题。〔1〕本文拟应用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工具,从现代发展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出发,探讨中国城市贫困现象的某些成因。当然,本文的目的不是单单解释中国的特殊现象,而是试图建立某种比较一般的理论框架,说明以中国为代表的一类城市贫困现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