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6篇
  2005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新批评派的理论观念与实践范式对于其后相继出现的诸种西方文论形成了持久的冲击与深远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新批评派与新历史主义文论在文学本质、文本观念与批评策略等层面呈现出沟通与互动等复杂的学术联系.首先,就文学本质观而言,两派对于文学与历史、社会以及文化的关系等问题的把握体现出各种契合与差异之处.其次,基于文本观念来看,两派在对于文本概念之内涵的理解、对于文本功能的定位等方面表现出诸多相似与不同.再者,从批评观念来说,两派在文学批评的专业化与理论化、批评实践中主体的参与程度与策略选择等方面具有诸种关联性.总之,新历史主义的文学观念与批评实践在多重层面体现出对于新批评派的承继与超越.  相似文献   
2.
雷纳·韦勒克是比较文学研究领域一位颇有建树的学者.综观其就比较文学学科本体所进行的研究.他既关注学科理论建构、力求夯实其根基,又注重对于学科研究的诸种方法论及其存在模式等问题予以深度透视,从而针对构成该学科的诸种本体要素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透彻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雷纳.韦勒克凭借其非凡的学识与学者的敏锐既成为了驰名寰宇的文学批评大师,又是文学史研究领域的渊博学者,同时还是颇有建树的比较文学专家。尽管学界素来将其视为比较文学"平行研究法"的倡导者,但是并未对于他的平行研究视域及其相关实践予以应有的关注。鉴于此,韦勒克在文学研究者、文学思潮与流派以及国别文学研究史等层面所进行的平行研究无疑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雷纳.韦勒克是文学史研究领域当之无愧的渊博学者,他的诸种著述都体现出了其对于文学史理论与实践的透彻研究,从而对于中国文学史研究领域的观念演进与书写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立足于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以美国比较文学协会的三份报告及伯明翰学派的命运为切入点来反观雷纳.韦勒克的比较文学思想可知,雷纳·韦勒克所构建的学术思想体系,在当下的理论思潮中仍然彰显着其自身难以言说的独特学术魅力。同时,他所从事的比较文学研究也为当下我国学界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双重启示。  相似文献   
6.
胡燕春 《学术论坛》2005,4(9):140-144
雷纳.韦勒克凭借其对于诸种批评理论的丰赡学识,在比较文学领域达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度。就诸种批评理论对于他的比较文学思想所产生的多元影响而言,首当其冲者实非现象学、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以及英、美新批评派莫属。韦勒克正是以上述几种文论的多元而有机的结合为依托,实现了文学理论与比较文学之间在一定程度上的真正会通。鉴于此,文章将以上述文论为支点,就其对于韦勒克比较文学思想之形成过程所产生的影响问题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7.
雷纳.韦勒克所从事的参照并融会了诸多学科之成果的文学研究实践涉及诸多学科维度,其中对于文学研究中的哲学维度的剖析与阐述尤为精到与透彻。首先,他对哲学与诗歌的关系问题予以了客观的分析。其次,在文学理论与批评实践之中,他恪守了自己一贯所倡导的辩证原则,对于关涉到哲学的诸种问题予以了详尽而精辟的阐释。最后,对于某些批评实践所表现出来的对于哲学观念的运用失当等倾向,他也给予了纠偏正误的分析。就韦勒克与利维斯之辩而言,韦勒克对利维斯的评价可以说是较为恰切的。  相似文献   
8.
美国汉学界的诸位相关学者基于美学视域对于中国现当代小说予以了独到而深入的考察。其中,夏志清、李欧梵与王德威等批评家的相应小说批评实践展现出从优美美学、浪漫美学、颓废美学、怪诞美学到抒情美学的审美范式与标准的转向,进而不仅从不同视角印证了当代西方美学的发展轨迹,而且从不同层面揭示了其所涉及的小说文本的诸种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9.
美国是当下世界汉学研究的“重镇”,其汉学领域作为现代汉学的源起与中心,不仅学术机构颇多,而且知名学者辈出。目前,该国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业已从20世纪中叶曾隶属于地区研究的边缘研究,逐渐转变并发展成为具有鲜明特色与独立定位的专业领域,进而成为海外“中国学”领域当之无愧的“显学”。  相似文献   
10.
在比较文学作为学科的发展历程之中,许多学者都曾以各自的视角对浪漫主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阐释,并以此为平台,促进了比较文学自身渐趋走向成熟.鉴于此,本文立足于比较文学的学科视野,对浪漫主义思潮予以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