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9篇
综合类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十分光辉的时代。在对唐代文学进行纵向观察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玄宗开元、天宝之际和宪宗元和前后的文学又特别繁荣,形成了两个突出的高峰。在此期间,许多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大家、名家成群结队地涌现出来。似乎此际的天公分外抖擞,不拘一格广降人材,形成了动人的图景。但令人惊异之处还不止此。如果我们把目光由纵览转为横观,就会发现另一个非常惹眼的现象。即:在这两次高峰上涌现的一大批诗杰当中,今河南省籍的中原人又特别众多。这一史实有力地吸引着我们探索的兴趣。 开元、天宝之际最有代表性的诗人,当推李白、杜甫,他们也是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其中杜甫即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  相似文献   
2.
有学者认为岑参的边塞诗是中国“最早的西部诗歌”,盛唐时期只有“少数边塞诗人确有短期边地生活经验”,“多数诗人”的边塞诗只是“使事用典,借题发挥”。本文列举事实,证明不少诗人写作西部诗歌都早于岑参;盛唐时期文士出塞人数众多,乃是一种时代风尚;诗人们的边塞诗大多具有具体生活基础,而非“虚拟想像”。本文还进一步对岑参边塞诗的风格特征作了新的探究,纠正了这方面的一些不正确看法。  相似文献   
3.
唐代边塞诗的广角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唐代边塞诗这一诗史奇观,学界多从相关战争性质进行研究.其实,只要超越这一局限,以美为中心对之进行广角透视,就可看出唐边塞诗的基本审美特征是阳刚美.它客观上反映了宏壮奋发的民族精神,创作主体上则源于迅猛崛起的寒士阶层.诗中真情的主要基础是大批文士的厕身行伍,亦与政治比较清明密切相关.研究界广泛存在的褊狭道义论应予批评,诗中的从军报国、向往和平、颂扬民族团结、揭露官场腐败等积极内容应予高度评价.唐边塞诗的艺术魅力是永恒的.它属于民族,也属于世界.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大诗人之一,在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古今研究者人数众多。20世纪80年代以来,更出现了一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读之使人获益良深。但是,通检历代有关研究成果,我们又会发现,论者对陶氏多是结合自身经历,以其特殊感受,从某一角度进行剖析,虽常有独到之见,而不免眼界拘羁,未见全人。所以,立足于现代学术,人们非常希望能有一部视野高广、考论精详的新著出现。令人高兴的是,这样一部新著果真出现了,它就是由王守国、卫绍生合撰的《文化视野中的陶渊明》(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2月出版)。本书在陶渊明…  相似文献   
5.
论初唐边塞诗的郁愤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诗经》、《楚辞》中,边塞诗就已出现。只是篇数太少,不大被人注意。汉魏迄隋,渐有增加,出现了一些边塞题材的乐府诗和鲍照、卢思道、薛道衡等以边塞诗见长的诗人。但整个说来,边塞内容仍不过是众多的诗歌题材中普通的一种,还不足以引起世人的重视。 逮至初唐,边塞诗的创作明显地出现了一个新局面。作者甚多,其中较重要的计有李世民、虞世南、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张九龄、崔湜、杜审言、崔融、乔知之、刘希夷、张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诗歌的根本特性?理论家们曾对之作过用心的描述,下过种种定义。共影响较大者,如: 由于诗人写作时的感情活动特别强烈,想象特别奉富,所以诗歌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饱和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 诗歌饱和着丰富的感情和想象,与诗歌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这个基本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论晚唐边塞诗的萧飒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塞诗的创作在整个唐诗发展的历程中,始终占有显著的地位。观其自身风格,则又有发展演进的不同阶段。初唐郁愤,盛唐豪雄,中唐苍凉,晚唐萧飒,彼此区别而又互相彪炳,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系列。由于重视不够等原因,人们对晚唐边塞诗的研究现在还是一个明显的薄弱环节,应予加强。 晚唐时期,虽然象盛唐边塞诗派那样影响巨大的创作群体没有复出,但边塞诗的创作却仍然是旺盛的。打开晚唐边塞诗的画廊,入目而来的图景是多彩多姿的,而就中的艺术主调则是萧飒。色彩阴郁,景象悲苦,感情压抑,情绪低沉,诸元素共同构成了一种十分鲜明的艺术特色。 晚唐边塞诗最具特色的地方,当推对于战士苦难的描写。这类作品数量多,立意新颖,成就很高。唐代边塞诗是由前代边塞诗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8.
张安祖先生的《韩愈“古文”含义辨析》一文认为 ,韩愈心目中的“古文”“与骈散无涉” ,这一观点与实情不符。在骈文达到全盛的南北朝时代 ,萧纲就提出了“今文”、“今体”与“古文”的对立 ,实即骈文与散文的对立。唐人继续沿用这对概念 ,其骈散对立的含义更加突出。初唐杨炯、盛中唐之际的独孤及、中唐李德裕、晚唐李商隐 ,对此皆有明确的论说。北宋欧阳修再次指明与“古文”对立的“时文”特点是“务以言语声偶裂。”五代史家刘亦称“近体”与“韩文”的不同是“多拘偶对”。中唐古文领袖韩愈、柳宗元对“古文”反骈以散的含义曾有多方揭示 ,韩愈弟子李翱及同代名臣裴度也对此有所印证。《辨析》之所以得出上述结论 ,是因为其中的辨析方法不够周严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学史的宏观研究可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中国文学史之宏观>属于后者,是对文学宏观的总体的研究,具有首创意义.此书的最大特色是理论特色它建构了一种与其课题性质相适应的学术框架,注重中西比较和文化内涵,真切描绘了中国传统文学发展的历史轨迹,深刻分析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动因,并对文学进程和动向作了颇为精彩的阐发.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今流行的文学认知中 ,赋与骈文大都是被作为散文对待的 ,笔者对此提出异议。文章通过文本考察、名词训诂、源流疏理、先贤体认等几个方面的分析考辨 ,论定赋与骈文的文学类属应是诗歌 ,而不是散文。在一个并非特别繁难的问题上 ,出现如此级别较低而又历时长久的错误 ,关键是在对于中国文学传统观念的现代整合上出现了偏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