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孟子》中的伯夷形象是复杂的,正是由于复杂的形象,才引发出了更为复杂的精神内涵。在孟子看来,伯夷之"义"是伯夷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但在《孟子》中却并未明确提及,而只是阐发了伯夷之"义"的两个重要内涵,即"忠"和"清"。但对于伯夷之"清",孟子却又持着正反两个观点来对待,即正面的伯夷之"廉"和反面的伯夷之"隘"。"隘"是孟子对伯夷批判的地方,"廉"是孟子对伯夷最为欣赏之处,而"百世之师"则是孟子在"廉"的基础上对伯夷的最终概括。  相似文献   
2.
《论语》中的伯夷形象是较为清晰的,孔子在《论语》中给予了伯夷"仁"的评价,这从"求仁得仁"中即可看出。而在孔子看来,伯夷之"仁"则包含有三个重要内容,即"让"、"义"、"忠"。伯夷之"让"是伯夷之"仁"的重要表现形式,而伯夷之"义"则是伯夷在追求"仁"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因此不仅可以将伯夷之"义"视为伯夷之"仁"的重要内涵,也可将伯夷之"义"视为伯夷以"仁"为目的的"行义"。而伯夷之"忠"则是伯夷之"仁"的内在动力。除此之外,伯夷在追求"仁"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杀身成仁的精神,也是伯夷之"仁"内涵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将主导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和存在形态.它将对图书馆读者群的分布与层次需求以及图书馆的运作模式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从而使图书馆向信息技术的普及者、学术信息的编纂者、增值服务的创造者、信息资源的销售者角色转变.  相似文献   
4.
作为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战国时期的韩非对伯夷形象也进行过论述.但相比于孔子、孟子以及《庄子》一书的论述,韩非对伯夷的评价可谓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方面,韩非对伯夷的评价具有鲜明的法家学派特征,认为伯夷为“无益之臣”,因此应当“少而去”.另一方面,从一系列的对比和举例中,如“伯夷不失是,而盗跖不为非”、“使伯夷与盗跖俱辱”、“圣人德若尧、舜,行若伯夷”,又可以隐约地感受到韩非对伯夷的认可.因此,不难看出韩非对伯夷的评价是深刻而又复杂的.  相似文献   
5.
托尔斯泰有一句名言:“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事实上,许多科学家之所以能取得成就,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对所从事的活动有浓厚的兴趣,是兴趣促使他们专心致志,锲而不舍地工作。从而产生灵感,在科学上取得发现或发明。难而,目前的技校学生,大多文化基础较差,厌学思想严重,对文化理论课尤其语文课特别不重视,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来技校就是为了学技术,至于文化课有学没学都无所谓。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技工教育语文教师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能力。  相似文献   
6.
《孟子》中的伯夷形象是复杂的,正是由于复杂的形象,才引发出了更为复杂的精神内涵。在孟子看来,伯夷之"义"是伯夷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但在《孟子》中却并未明确提及,而只是阐发了伯夷之"义"的两个重要内涵,即"忠"和"清"。但对于伯夷之"清",孟子却又持着正反两个观点来对待,即正面的伯夷之"廉"和反面的伯夷之"隘"。"隘"是孟子对伯夷批判的地方,"廉"是孟子对伯夷最为欣赏之处,而"百世之师"则是孟子在"廉"的基础上对伯夷的最终概括。  相似文献   
7.
《论语》中的伯夷形象是较为清晰的,孔子在《论语》中给予了伯夷“仁”的评价,这从“求仁得仁”中即可看出.而在孔子看来,伯夷之“仁”则包含有三个重要内容,即“让”、“义”、“忠”.伯夷之“让”是伯夷之“仁”的重要表现形式,而伯夷之“义”则是伯夷在追求“仁”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因此不仅可以将伯夷之“义”视为伯夷之“仁”的重要内涵,也可将伯夷之“义”视为伯夷以“仁”为目的的“行义”.而伯夷之“忠”则是伯夷之“仁”的内在动力.除此之外,伯夷在追求“仁”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杀身成仁的精神,也是伯夷之“仁”内涵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8.
文章针对绍兴文化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开发、利用现状,提出了绍兴应在遵循"环境与发展双赢"的三项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辩证思想原则基础上,营造良好的人工、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使文化旅游业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9.
论当前审美文化发展的二重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商品经济大潮的浸洗、高科技手段的推助与西方现代/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涌入使得中国审美文化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当代面貌。本文正要从对审美文化的界说及对中国当代审美文化演变的追溯入手,结合文学艺术的微观考察与审美文化的主体性考察,围绕“超越性、愉悦性、普遍性”三大内在特征和外在的他律性,对中国当前审美文化的语境构成、具体表征及文化实质作出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