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4篇
丛书文集   5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从环境史的视角及方法,探讨滇池公地悲剧的诞生及其形成机制、内涵特征和治理策略,提出从环境成本内部化、经营管理市场化、价值取向生态化三个方面加强滇池治理保护新思路.按照环境正义原则,应树立“污染付费”、排污权交易和生态补偿等理念,并完善相关机制;实行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探索湖泊经营管理权流转;校正片面的政绩观,对抗自然的“理性经济人”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偏狭,代之以在自然中敬畏自然的“生态文明人”.  相似文献   
2.
民族文化保护的悖论与超越——以基诺族文化保护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族文化保护的效果之所以不能尽如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种种看似卓有成效的对策措施实际上蕴涵着对民族文化的解构,诸如生存方式的转变与民族文化保护、现代教育的发展与民族文化的保护等之间,存在某种意义上的"悖论";基诺族文化保护要想有所作为,必须对种种"悖论"实现有所消解和超越,通过文本化、舞台化、产业化、规范化、生活化,也许能让基诺族文化保护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30年来基诺族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国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突出表现在把真正的民族平等作为最高价值标准,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把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民族工作的主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特点和实践特征。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基诺族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来,基诺山的巨变可谓天翻地覆、换了人间,不仅实现了整体脱贫,而且找到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道路上实现了新的跨越,与云南其他直过民族相比,许多方面已经走到了先进行列。基诺族的发展,既是改革开放辉煌成就的重要体现,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解决民族问题的伟大实践,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民族问题的准确把握,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基诺族的"跨越"与新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基诺族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在成功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同时,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基诺族的跨越,不仅为多民族国家成功解决后进民族的发展问题提供了宝贵经验,而且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基诺族的跨越表明,只要一切从实际出发,采取实事求是的政策措施,前资本主义民族就能跨越"卡夫丁峡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果",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促进其共同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6.
基诺族民居的变迁,是当代基诺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志,也是基诺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生产生活方式改变、适应能力增强、社会交往扩大、生活条件改善、传统文化式微的集中体现,还是协调人与自然冲突的结果。由是之故,基诺族民居变迁便成为研究当代基诺族经济社会发展、传统文化变迁和民族政策得失的一个焦点。  相似文献   
7.
在国际政治、经济发展新格局中,跨国民族及跨国民族问题从边缘向前沿的转变,推动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创新.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跨国民族形成的复杂性、国家利益的驱动、跨国民族问题的尖锐化以及既有研究范式与现实需要之间的差距,从内、外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促使跨国民族研究范式转换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专家学者、民族文化代表等都为基诺族文化保护进行过种种尝试和努力,然而为什么基诺族传统文化快速消失的趋势依然难以逆转?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对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民族文化政策贯彻落实不到位,民族文化自信的"挫折","直接过渡"的影响及保护理念和方法手段的片面性等.  相似文献   
9.
当前民族研究呈现出两种明显的趋势:一是民族研究的“繁荣”.二是民族研究的“边缘化”,因此讨论民族研究的价值很有必要.从基诺族研究的实例来看,基诺族研究促进了基诺族的“形成”和基诺族的发展,而基诺族研究也丰富和发展了众多的民族理论.因此,民族研究不仅对民族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在诸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相关理论,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