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9篇
综合类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
乡村典型政治是中共执政以来用以运筹乡村治理的颇为自得的政治技术和政治艺术。乡村典型政治在改革开放前可谓风行草偃,其后受到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变迁的影响,逐渐步履维艰。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市场经济逻辑与乡村典型政治逻辑的根本冲突,市场经济不断消解源自计划经济的乡村典型政治,主要表现在市场经济的理性对乡村典型政治的理想化的冲击、市场经济的法治导向对乡村典型政治的人治导向的制约、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对乡村典型政治主体的保守性的挑战以及经济现代化对乡村典型政治的弱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一、企业管理者具有优秀的人文素质的意义与作用  企业是创造价值的地方,乃社会之本,财富之源。所以,搞好企业建设,提高企业效益 (不仅是经济效益,还有社会效益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与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渐确立,企业管理者的作用愈显重要。况且,同国外企业相比,由于我国开始市场经济的时间很短,大多数企业生产力水平不高,研发能力很差,现代化管理水平更显低下。而企业的管理水平低下不仅体现在纯操作层面的硬性管理的缺陷,比如企业的规章制度的不够完善,而且特别表现在以企…  相似文献   
3.
以集体主义摧毁集体:小岗村悖论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小岗村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进行深层挖掘,认为彼时小岗村和中国其他许多地方一样,宗族集体主义意识形态已经式微;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意识形态对于农业生产组织的改造脱离现实,未获农民真正认同;令人感动的牺牲精神并不能简单认定是集体主义凝聚力的表现,更可能只是农民为了生存而作出的一种不得已的选择,因而所谓“小岗村悖论”其实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4.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为了尽快实现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党在乡村建设中树立典型,并赋予这些典型引导乡村建设的政治功能。当代中国乡村发展史几乎可以被看成是以乡村典型变迁为标志的发展史。乡村典型的产生是历史、文化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仅就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若干理论和实践来看,其产生的动力机制由四方面构成:(1)中国革命遗产提供了历史动力;(2)群众路线思想提供了理论动力;(3)乡村发展"锦标赛"提供了体制动力;(4)乡村制度的非连续性变迁提供了乡村典型不断更替的现实动力。  相似文献   
5.
李远行  董颖鑫 《学术界》2001,(3):189-195
本文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中国城乡分割政策因道德维度的缺失所招致的消极结果的批评和分析,以求对一些政策制订者和部分社会理论者的道德意识弱化现象给予警示.文中主要提出三个论点第一,城乡分割政策是造成中国社会和经济二元结构的基本原因;第二,中国社会结构分析研究应从城市阶层和农民阶层的基本分野入手,否则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第三,社会理论的后现代论者的道德意识弱化是他们形成看似激进,实则保守的观点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典型范畴随着历史变迁,意义不断演变,从具象描述蜕变为艺术范畴,再变为政治范畴.典型的本义是"模子",后逐渐衍生出"规范"、"代表"和"理想"等义.从古希腊到19世纪中叶,西方对典型的研究主要局限在文艺学、美学和哲学等学科,既有对典型的本体论追问,也有对艺术典型创作原则的适切性说明.马克思主义典型理论则强调艺术典型的阶级特质和社会典型的历史使命,把典型理论从艺术领域拓展到政治领域.在社会主义国家,典型理论成为政治实践的工具,并催生了大批现实政治典型,其结果是艺术典型政治化和政治典型艺术化.  相似文献   
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和人民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和谐社会的基石是和谐劳动关系。而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必须深刻体认人类在解决劳动矛盾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以成熟的现代劳动关系的基本理念为支撑,达成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共识,即: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道德基础,人民当家作主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政治基础,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经济基础,法制完善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法治基础,发挥工会优势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组织基础。  相似文献   
8.
1949年以来,无论是计划经济时期还是市场经济时期,中国的各行各业都曾出现过大量的典型,这些典型都是政府树立的,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政治目标和道德理想,所以这些典型都是政治典型.虽然树立政治典型的时间是如此之长,但理论反思似嫌不足,比如对政治典型产生的原因就缺乏深入分析.树立政治典型往往既寄托了理想价值,又赋予了工具功能.从此角度来看,典型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传统文化为政治典型的产生提供了有力的背景支持;二是马克思主义为政治典型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前提;三是理想主义精神为政治典型的产生提供了内在精神动力;四是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需要政治典型的"在场";五是"鲶鱼效应"是导致政治典型产生的工具性原因.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政治典型可谓多矣,只是人们多热衷典型宣传的喧闹的外在形式,少反思典型的内在作用机制,致其在市场经济下的开放时代效果不彰,有时犹如鸡肋,处境尴尬。可树立政治典型作为古今中外常用的道德教育方式,必有存在的道理,因而厘清政治典型的作用机制以证明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显得甚为迫切。仅从心理认知和社会互动的视角来看,人类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所形成的典型化思维是生成典型的认知心理基础,人类天生的模仿能力是生成政治典型的个体心理基础,从个体模仿扩大到社会模仿的从众和众从是政治典型发挥作用的社会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后税费时代纯农业乡村的村民自治面临着极大考验,受到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根据时安徽省部分纯农业乡村的考察,梳理出当前该类乡村村民自治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一是经济运行市场化;二是农民关系原子化;三是农村经济边缘化;四是民主思想的低社会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