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1篇
综合类   9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自身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创造者和彰显者,文化研究与文化产业研究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文化产业与商品生产相比,需要抓住文化的特性,把一些适宜于产业发展的文化转化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中的“文化”本身又是一种观念形态,是文化创造者创意的感性显现,因此文化产业又可以称之为创意产业。在研究文化产业的发展走向时,我们必须把文化产业纳入社会发展进步的轨道上加以考察,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文化、文化化、审美化和休闲化。  相似文献   
2.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博大精深,其艺术美论独到而义深刻.他主张艺术家要洞察真理,要有心灵美和人格美,要把真善美的东西写到读者心灵里去;提出了艺术的"模仿对象是在行动中的人"这一重要美学观点;注重艺术题材的真善美和艺术结构的有机统一;倡导以美的方式,通过理想化,创造出整体美来.其艺术美论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消遣的价值     
<正> 闲暇时间是人们每天除工作时间和睡眠、用餐等生活必需时间以外,用于个人发展、文化娱乐、社会交往等自由支配的时间。消遣则是用自己感觉愉快的事情来度过闲暇时间,是人类生命活动在闲暇时间的存在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闲暇时间的消遣已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因此,在理论上有必要对消遣的价值作认真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摹仿说”嬗变略述薛永武从艺术发展史来看,艺术一旦与其它技艺产生了分化而获得了独立,人们总要试图探究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和艺术的本质。“摹仿说”正是古希腊人从摹仿的角度来看待艺术与自然的审美关系,而形成的理论,体现着古希腊人对艺术活动本质的思考。从概念的...  相似文献   
5.
美是有神性的——奥古斯丁美学思想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西方中世纪教父时期美学思想的最大代表,奥古斯丁把上帝当作美的本体,从基督教神学的角度思考美学问题。其关于上帝的美、精神美和物质美的思想为解决古希腊罗马美学中具体的、可变的、有限的美与普遍的、永恒的、无限的美之间的对立提供了崭新的思路;把“美与丑的对立统一、和谐、映衬”的观念引入美学中,给予丑一定的美学地位,从而丰富了西方美学史范畴的内涵。奥古斯丁论述审美经验专注于人的内心世界,这是其美学思想一个不同于古希腊罗马美学的重要之处,在许多方面决定了西方中世纪美学发展的基本方向;强调艺术应该具有形而上的价值,其使命在于歌颂上帝和为宗教神学服务,从而为西方中世纪美学对艺术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吕氏春秋》与《乐记》在音乐发生学、中和之美和音乐教化等方面存在诸多相同或相通之处.关于音乐发生学,二者都认为乐是由人心产生的,人的心里有所感受,就会在音乐中表现出来,音乐表现于外而能够化育于内;关于中和之美,《吕氏春秋》把“和”视为“乐之本”,《乐记》则从天地之和阐释音乐之和的作用,二者都倡导音乐的中和之美;关于音乐的教化作用,《吕氏春秋》和《乐记》都认为乐的美以善为前提,都认为乐与政通,应该发挥音乐的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7.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社会学核心,要正确认识其美学思想,必须抓住这个关键问题。理想国是柏拉图主观润色了的真善美相统一的审美王国;其“审美阶梯说”则是理想国的美学核心和灵魂。它使美学超越了狭隘的艺术哲学,进入了人生和社会领域,体现了美学视野的开放性和纵深性。  相似文献   
8.
试论贺拉斯《诗艺》的理论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拉斯上承希腊化时代的新诗学,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对罗马文艺进行了反思与总结,所著<诗艺>言简意丰,含义深邃,颇有哲理,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次建构起一个比较完整的诗学理论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诗人修养论、创作原则论、创作过程论、艺术价值论和艺术批评论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柏拉图超越了阶级的局限,以理想国的需要为最高的价值取向,把文艺纳入理想国这个大系统中加以考察,在理想国中为艺术定位.他的艺术管理思想不仅显示了一定的客观必然性,而且也具有了一定的历史进步.他重视艺术创造的真善美,主张艺术判断应该有德才兼备的裁判人,这都体现了柏拉图对艺术的尊重,也意味着他对艺术本质及艺术创造规律的深刻洞察.但他理性至上,忽视题材和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又显示了其理论的偏颇.  相似文献   
10.
<乐记>倡导"乐以象德",在作者的视阈中,"德"已经不是个人的"偏见"抑或统治阶级狭隘的道德意识,而是以宏大的视界向后世敞开了与时俱进的广阔视阈,通过乐的审美愉悦,力求把人情或人性纳入能够"反人道之正"的高层次,并且旨在以合和美学为最高的价值取向,把"乐以象德",上升到追求"人道"的大道德观,旨在实现"天地之和"、"同民心",以达"天下皆宁"的最高境界.当然,要真正"移风易俗,天下皆宁",还必须有赖于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的文明和人类道德素养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