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7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手机报纸之现状及其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手机报纸具有传播新闻信息快速、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受众反馈及时、业务运行成本低的特点。虽然手机报纸现阶段还受到技术的不完善、内容缺乏创新、盈利模式不完善的制约,但作为一种新生的传播方式,手机报纸有其自身的顽强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网络暴民"是近几年网络媒体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在网络秩序并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网络暴民"现象一直受到极大的关注,从虚拟空间的攻击谩骂延伸到现实中的暴力行动,与"网络暴民"相关的负面舆论激起了人们关于虚拟社会、个人隐私以及网络媒体的理论反思。尽管它的出现有着自身的背景和原因,但这直接反映出当前网络媒体存在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网络新兴媒介的认识。"网络暴民"现象的特征包括伴随有个人隐私的公开、表现出言语侵扰和攻击、背后有经济利益的驱使、导致了现实影响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新闻工作被列为工作强度较大、危险性较高的行业之一,而从事批评性报道的新闻从业人员在采编新闻批评报道的过程中,更是自始至终充满了各种认识、情感和意志的矛盾,他们在工作中所遭遇的烦恼和障碍以及所承受的压力非常大。为此。枇评性新闻报道的新闻工作者应采取相应的心理策略,在新闻批评报道中取得最佳心理效应。  相似文献   
4.
网络信息传播迅速、反馈互动及时等特点使其发展迅猛,但信息资源污染、侵犯个人隐私、网络违法犯罪、侵犯知识产权、网络色情内容传播等涉及网络社会伦理道德的实际问题却屡见不鲜,解决网络社会伦理道德失范现象的对策包括推进完善网络立法和依法治网、重视加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积极发展网络技术管理监督、加强注重网络舆论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袁丽媛 《阴山学刊》2011,(5):24-27,58
在全球传媒领域迅速发展的今天,广大受众的参与意识日渐增强。新闻评论作为媒体和受众交流的平台及公众畅所欲言的阵地,其大众性越来越鲜明地体现出来,包括选材、立意、作者等诸多方面。新闻评论的大众性是我国新闻事业道路上的里程碑,突破了以前作家写稿、读者读稿的模式,使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界限不再明显,越过了只闻一家之言的鸿沟。《冰点...  相似文献   
6.
明星的隐私屡次被娱乐新闻大肆报道,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其隐私权的保护问题,再次成为新闻学界及业界关注的话题。隐私权是公民(自然人)的一项重要的人身权,尽管对于公众人物这个特殊群体来说,由于与公共利益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他们的许多私事应受到限制,但公众人物作为自然人,其隐私权也理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网络传播媒介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形式,互联网迅速、及时、互动性强等特点使其以迅猛的势头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然而,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互联网空间上也伴随着网络暴力游戏风靡、信息垃圾泛滥、色情网站兴盛等诸多问题。青少年人群作为占近一半比例的网民,是网络行为的主体力量,也可能成为网络暴力主要的受害者。...  相似文献   
8.
"明星"是商业主义在文化领域渗透扩张的现象,是20世纪大众文化工业崛起的副产品。现代消费主义社会的出现和发展,带来了明星文化的繁荣。随着大众传媒的发达,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占据媒体的有限版面及时间段,从而进入到了普通大众的视野,成为市民阶层茶余饭后的谈资,其普通人的身份也一跃而成为在社会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人物。典型宣传...  相似文献   
9.
网络空间作为公众话语表达的重要渠道,越来越受到广大网民的青睐。在近年的网络舆情事件中,网民群体改变了传统格局下的话语生成和表达方式,直接参与关涉各种社会事务的舆情事件中。网民话语表达不仅是网民情绪、态度、意见和行为的话语文本呈现,是话语文本生产、消费和动员的意义交流及互动的话语实践过程,而且网民对舆情事件进行解读和重构还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一方面,话语表达能够体现主体的社会身份认同;另一方面,话语表达可以实现建构“自我”与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袁丽媛 《阴山学刊》2011,(1):71-74,116
网络信息传播迅速、反馈互动及时等特点使其发展迅猛,互联网普及并渗透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当中,而"网络暴民"是近几年网络传播中的一个显著现象,从开始的谩骂者到最后的现实暴力的参与者,"网络暴民"实际所泛指的是一种群体的负面影响,尽管它的提出有着自身的背景和原因,但这直接反映出当前网络媒体存在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网络新兴媒介的认识。应对"网络暴民"现象的解决对策,包括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完善网络立法和依法治网、发展网络技术管理以及重视网络舆论引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