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4篇
  2010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4 毫秒
1
1.
误读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特别是在对他种文化和历史文化审美过程中,这种现象表现得更为明显。可以说,有关误读的理论,主要是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活动的展开提供着理论支持。具体到文学领域,误读是对文学作品的别有所解,是对文学现象在一定时期内永远不能穷尽其文本内含的解读现象。一部文学史,是人们接受的历史,也是人们对文学作品误读的历史。进一步讲,误读是在审美过程发生的,不断揭示审美对象的内含,逐步接近其审美价值本真的解读形式。正因为审美接受过程中有误读的存在,在文学史上才有所谓说不尽的哈姆雷…  相似文献   
2.
鲁迅思想的形成与西方现代主义袁向东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对鲁迅独立思想的形成,产生过重要的影响。由于接受主体的知识结构、接受环境和接受目的等原因,使得以反理性为特征的西方现代主义,在鲁迅的思想形成过程中,表现出了以理性的核心的近代哲学精神。一鲁迅是在日本接...  相似文献   
3.
“荒原”诗派是日本战后诗歌的起点,继艾略特的《荒原》之后,对诗歌史中的“荒原”母题又有东方式的贡献。艾略特的《荒原》对一战后的欧洲乃至全人类的荒原(他认为)作了超越其上的哲学思考。荒原的出现被认为是个普遍的轮回,荒原的拯救需要甜蜜的宗教;“荒原”诗派则寻求着自己对二战后日本出现的荒原的一种价值效应。为此他们在荒原中跋涉,在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中寻找解脱荒原的路径。艾略特采用的是神话与现实相呼应的结构,“荒原”诗派则运用“物哀怜”的抒情体制结构诗篇。  相似文献   
4.
电影学校编剧系毕业的张天民,其主要创作成果是电影文学剧本。本文所要讨论的是显现于张天民的电影文学剧本中的时空特性以及这种特性的历史发展。一探讨某一艺术形式的时空特性,对于接近这一艺术形式的质,有着普遍的重要性,正如恩格所在《反社林论》中所说的:“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荒唐的事情。”作家对艺术形式时空特性的把握,形成作家的时空观念,这个时空观念,制约着作家表现现实世界和叙述内心感受的方式和程度,从而影响着作品的整体面貌。作家的  相似文献   
5.
袁向东 《晋阳学刊》2004,16(6):64-66
<清代学术概论>是梁启超后期著作,影响深远.梁氏所言,虽是对有清一代学术的总结,但也包含着治学为文的一般原则.他理想的学者生存状态是为学问而学问,我们从梁启超的论述中还可以具体地将传统学者的生存状态归纳为家学、科举、为官养士、课徒等.  相似文献   
6.
<人民文学>(1949--1966)以发表民族文学作品、培养民族作家的方式,勾勒出了中国当代多民族文学的版图,为不同民族间的交往提供了想象的平台.在这期间,<人民文学>所发表的民族文学作品,以新中国的现实为基础,主要叙述因民族间交往而形成的各民族间的"共同体"关系,想象和展望民族间的交往给少数民族生活带来的变化.而当时的文学环境和<人民文学>机关刊物的性质,是促使<人民文学>成为书写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对新诗的质疑及相关的讨论,使追溯百年新诗发展过程成为一件有意趣的工作。非非诗派是以民间方式运作的社团而非流派,因此它所参与的只是诗歌运动,非非诗派也只是一种习惯称谓。在非非诗派活动其间,其成员对诸如流派建设、“前文化还原”、语言等问题进行了以理论方式为主的探索,这是一次不成功却很有价值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一 “文字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 郭沫若作为“五四”时期诞生的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不仅以自己的浪漫主义诗歌创作体现了新文学的创作成就,同时也以自己的小说创作首开了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先河。 郭沫若的小说创作成就虽不及诗歌及后期的历史剧创作,但它却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开创性地位。鲁迅以自己的小说创作奠定了现实主义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的同时,郭沫若却以自己的小说创作实践着另一种文学体式——散文化抒情小说;所以我们不应该以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作标准去评价郭沫若的抒情小说创作。无庸讳言,郭沫若的小说  相似文献   
9.
如果没有《〈呐喊〉〈彷徨〉综论》,王富仁在鲁迅研究界也许只能是一名小卒。1982年,更确切地说是在1985年,小卒终于过河了。这一年王富仁在《文学评论》上公布了自己在鲁迅小说研究中所取得的比以前更加完备的重大进展,提出了“《呐喊》、《彷徨》是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的命题。为鲁迅研究消得人憔悴的这位现代文学博士,顿时连同他的命题一起,成了鲁研界,甚至是整个文学研究界的热点。热情赞美者有之,斥之为离经叛道者亦有之,更有汪晖、钱理群等人以自己气势磅礴的理论和现代色彩强烈的研究成果宣布了王富仁所惨淡经营的系统的陈旧和浅薄。这位“乡下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