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1篇
综合类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少族民族生态文化的创新、转换与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态文化是关于天人之道也即人与自然关系的综合揭示和展示.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中国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是一种能够维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在当今社会历史条件下,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必须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创新,转换和发展.才能实现中国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创造性的回应与转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百年现代化之路袁国友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和框架系统、全面地反映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其“内容丰富、博大、精...  相似文献   
3.
曾任西南联大教授和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的刘文典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杰出的文史大家.从1938年入滇到1958年去世,刘文典先生在云南度过了其生命中的最后20年.  相似文献   
4.
香港是近代云南对外贸易的重要市场,也是近代云南最为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滇港经贸关系在清末即已发生。滇港大锡贸易是近代滇港贸易的主要内容。滇港贸易对近代云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5.
从文化史的视野看方志与方志编纂袁国友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兴起这样两门显学:一门是文化学,有所谓“文化热”和“文化史热”之说;一门是方志纂修学,人们常以“盛世修志”一语来概称之。值得注意的是,所谓“文化史学”与“方志纂修学”之间有极为广泛的密切的关系,这...  相似文献   
6.
昆明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昆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必须与名城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昆明历史文化名城资源的开发必须以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为前提,在此前提下,实现名城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旅游经济发展的有机对接.昆明历史文化名城资源的开发要重点围绕古滇国青铜文化、南诏大理国拓东城历史文化、元明清时期云南府城历史文化及近代时期昆明历史文化来进行,把握好各个时期的内涵、特色和价值,做好项目的选择和论证.  相似文献   
7.
方国瑜史料目录学的学术方法论及其意义袁国友在现代云南人文学科诸学科中,成绩最著者当推史学。而在云南史地之学上,已故的著名史学家方国瑜教授无疑是一座学术的丰碑。在方国瑜长达60余年的学术活动中,治学范围遍及语言学、民族史、历史地理、史料目录诸领域,其煌...  相似文献   
8.
袁国友 《学术探索》2013,(12):41-45
农村基层干部是我国干部队伍的基础。近年来,以县乡党政领导干部为代表的农村基层干部,其成长发展显示出一些共性的特点和规律。鉴于当前农村基层干部成长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为了进一步做好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工作,应该继续坚持“干部到基层去、干部从基层来”的干部工作基本导向,把基层作为锻炼培养干部的摇篮和基地,同时切实关心重视基层干部的成长和发展,努力盘活用好基层干部这一宝贵资源,为基层干部的成长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相似文献   
9.
价值的失落与文学的困境──当代中国文学走向沉思录袁国友一检视当代中国文化,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文学的轰动效应已成“天宝旧事”──几乎是所有的作家都承认,像新时期十年的文学所曾有过的社会“轰动效应”在今天及未来将不会再现;另一方面,在...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新文学史和爱国民主运动史上,朱自清先生和闻一多先生经常被人们相提并论。朱自清和闻一多虽然个性风格相差很大,“一多宏大,佩弦精细。一多开阔,佩弦谨严。一多近乎狂,佩弦近乎狷。”(冯友兰先生语,见《冯友兰自述》,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16页)但他们之间确实有着密切关系及许多相同之处同为新文学运动的代表人物,同为清华大学中文系及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同为由文学创作转向学术研究的著名学者,同为爱国民主运动的参与者,并且,在闻一多先生殉难后,又是由朱自清先生担负起整理闻一多先生遗著的重任,两年后,朱自清先生也由于辛劳贫病而去世。相同的道路,相似的经历,相同的事业,相似的人格,折射出一个时代里追求民主进步的爱国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和心路历程。这里,仅就抗战时期朱自清在西南联大的工作、生活情况作一展示和介绍。朱自清先生,字佩弦,1898年出生于江苏扬州。1920年中毕业于北京大学。1925年应聘为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1932年后任系主任。在20世纪20年代,作为当时著名的诗人利作家,朱自清创作了许多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名篇,如《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1937年抗战爆发后,作为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随校南迁,在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长沙临时大学任教。1938年2月,长沙临时大学结束,三校迁往昆明介组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三校师生也随之辗转赴滇。朱自清与冯友兰、汤用彤、陈岱孙等清华同事一起,先由长沙到桂林,再由桂林经南宁出镇南关到越南河内,由河内乘滇越铁路火车入滇,于3月14日到达昆明。迁滇之初,由于昆明校舍不足,西南联大文学院和法商学院暂设于滇南蒙自,租借蒙自海关、法国领事署和法国医院旧址为两学院校舍。朱自清被聘为联大文学院中国文学系主任和教授。1938年4月4日,朱自清由昆明赴蒙自。6月4日,朱自清夫人陈竹隐经过艰难奔波,带着孩子由北平来到蒙自。联大文学院在蒙自的办学时间仅为一个学期(1938年5月至8月),虽然时间很短,但师生们却在蒙自度过了一生中一段新鲜而愉快的时光。在1939年初所写的《蒙自杂记》一文中,朱自清以怀念而愉快的笔调写下自己在蒙自生活期间的见闻和感受。在文章的开头,朱自清写下了这样的话语“我在蒙自住过了五个月,我的家也在那里住过两个月。我现在常常想起这个地方,特别是在人事繁忙的时候。”在文中,朱自青记下了蒙自城的民风民俗,记下了抗战初期边城民众的抗战热情,记下了南湖风景,记下了狂欢的火把节……联大文学院迁回昆明后,朱自清继续担任中国文学系主任。1939年,因健康原因辞去系主任之职。在联大,朱自清开设“国文”、“宋诗”、“文辞研究”等课,对教学极为认真负责。一次,朱门清身患痢疾,可他仍坚持为学生批改作业。夫人劝他休息,他说“我答应明天发给学生的。”就这样,朱自清在书桌边放上马桶,为学生改了一整夜的作文,自己也拉了三十多次。天亮吋,朱自清脸色蜡黄,眼窝凹陷,人都变了相,仍然坚持去为学生上课。几年后,朱自清在重病时提出这件事时说“我的身体不行了,悔不该那次拉痢疾还熬夜,使身体太亏了。”“文辞研究”是选修课,只有两名学生选修,朱自清仍一丝不苟地认真讲授。朱自清批改学生的作文都是字字斟酌。一次他给一个学生的文章改了一个字,过后他又把那个学生找来说“还是用你原来那个字吧!我想还是原来那个字好。”(陈竹隐《追忆朱自清》,载《笳吹弦诵在春城——回忆西南联大》,云南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05页)在教学之余,朱自清勤奋地研究和写作,撰写了《经典常淡》、《诗言志辨》、《新诗杂话》等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