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综合类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1.
2.
本文对早期汉传佛教的一种重要禅法--"安般念"的传承系统进行考察,绘出其禅法传承的基本谱系,确定了五个主要的传承系统.这是中国禅学史研究的一个方面,并提供了基本而重要的线索.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爬梳佛教典籍中有关疾病的各种文献,探讨了佛教疾病观、医疗观的基本理论框架,深入分析了佛教的病相病征理论,病因学说,各种治疗理论和技术,以及大小乘的疾病观,基本厘清了佛教在疾病、医疗等问题上的理论体系,使人能够对佛教的医疗观、疾病观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识,为现代医学、心理学等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分析《现观庄严论》与早期中观学的道次第理论的区别,指出《现观庄严论》做为瑜伽行中观派的滥觞,开创了以般若为宗,将唯识学的道次第理论融入中观学的传统。具体以对能取、所取的分析为例,说明《现观庄严论》把对二取的破除与各个修行阶位相配合,清楚地指明了在不同阶位破除能取、所取的重要性,以及具体内容。再通过梳理这些思想对寂护、莲花戒、宗喀巴等藏传佛教前弘期、后弘期代表人物的影响,说明《现观庄严论》对形成藏传佛教中观学的教观体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藏传佛教中观学止观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清理“中国哲学(史)”学科内涵以及“中国哲学(史)”学科建立的历史,指出当所谓“中国哲学 (史)”对传统思想进行学科替代时,却并不能同时起到对文化、学术的传承和创新作用。进而从四个方面分析了 “中国哲学(史)”学科建立所导致的文化后果,并认为要避免国学失传带来的严重后果,必然要回到中国文化和学 术本身,摆脱殖民心态,重新以国学来理解和传承国学,方为中国文化与学术的真正出路。  相似文献   
6.
王艳  覃江 《民族学刊》2015,6(6):35-41, 105-106
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基本组成单位,城市多民族社区治理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由于近年来城市多民族社区的增多,治理难度的加大,社会重要性也与日俱增。在此形势下,引入协同治理理论,转变城市多民族社区的治理方式,探索社区协同治理实现路径,不仅有益于社区应对当今治理的困境与挑战,更能有力推进城市治理体系现代化,维护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有序。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中国佛教三论宗的创立者吉藏用"无得正观"来总结佛教的教观出发,以"无所得"为主要内容对佛教的实相论与根本三昧做了结构性的梳理,指出"无所得"是佛教般若思想的核心内容,是贯穿大小乘佛教的中心思想,从四重二谛、圆融三谛和无分别智三个层面,分析了无所得的内在逻辑,指出"无所得"的思想对佛教各宗各派的深远影响,认为理解这一思想对从总体上把握佛教教理和禅观的本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