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论村庄内部因素在公共物品供给中的作用及实现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状况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民生活质量.村庄内部因素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通过山东省一个村庄的深入剖析可以看出村委会、村民小组、村民等村庄内部因素在村庄公共物品供给中的角色特征.村委会、村小组、村民构成了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三级主体,但村民参与供给的主动性不够,村委会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的自主性不足.中国的城乡关系变革会带来国家--村落基层组织--村民三者之间关系的变革,这些因素在公共物品的供给方面须有良性的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2.
社会救助制度的社会建构主义维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社会救助制度的变迁必须关注社会救助制度的建构主义性质。从社会建构主义维度看,社会救助制度是社会的一个层面,反映并遵循着一定的社会逻辑。围绕这个逻辑,各种权力和主体会通过各种途径争取和强化自身在社会救助制度的有利位置,并通过合法化的过程,使其对社会救助制度的各种界定和解释得到广泛认可,这个过程通过微观的身体化技术使人们默认甚至参与共谋这个社会逻辑。在这个实践过程中,权力、知识、伦理道德是很重要的三个因素。社会救助制度变迁不仅仅是客观属性的变革过程,还需要一个去魅和建魅的过程。现有的社会救助制度变迁研究必须关注如何去魅和如何建魅,其核心应该是回归主体自身。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借鉴当代一些社会学理论,指出城乡社会结构是一个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现实存在,而且各个维度和层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个体行动者并不是一个完全受结构制约的无所作为的"玩偶",正是个体行动者的能动作用产生的预期效应和未预期到的后果,才使城乡社会结构始终处于动态之中。因此研究城乡社会结构必须从整体视角出发,并始终关注个体行动者的能动作用,才能对这个问题作出深刻分析和解释。  相似文献   
4.
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及其对社会学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社会科学研究中长期存在的结构-能动性、系统-行动者、主观-客观等诸多二元对立的现象,皮埃尔.布迪厄试图通过自己颇具特色的实践理论超越这些二元对立。本文认为,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关注实践过程和实践未经表达的逻辑,反思是其实践理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实践理论。布迪厄的实践理论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社会学研究具有极大的启发作用。首先,布迪厄对社会学研究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的反思有助于增强社会学研究的科学性。其次,布迪厄指出社会学也是一种政治科学对于认识社会学学科性质、促进社会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三,他为中国社会学研究的本土化工作提供了具有启发性的思路和概念。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保障事业是关系到中国稳定和发展的大事.站在21世纪的舞台,中国社会保障的现状如何、出路又在何方?笔者从宏观角度对上述问题作了讨探并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实证主义与建构主义之争在不同领域、不同时期的表现的分析,指出二者之争与特定的时空有着密切关系,具有一定的虚假性。并进而分析了社会科学领域内实证主义与建构主义的相容之处:二者都要分析"实在"的作用;二者都承认惯例(convention)的重要性;实证主义方法论也没有否认社会和文化因素对研究的作用;建构主义方法论并不否认实证主义方法论对认识事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