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4篇
丛书文集   16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篇
社会学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适为什么特别看重"同等学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泳 《学术界》2003,(4):126-128
中国高等学校在人才引进中 ,存在一种只看学历不看能力的现象。注重学历是一个社会的常态管理 ,但还应给特殊人才留出空间。胡适一生特别强调对“同等学历”者的尊重 ,因为他们是真正有才能的 ,他们没有受过同样的专业训练而能有那样的成就更不容易。一个常态社会应该有不拘一格选人才的想法和机制  相似文献   
2.
读一点胡适     
我与作家韩石山在同一单位共事,他是专业作家,我是编辑。我们毗邻而居,常在一起聊天。最近他告诉我,要到北京开一个有关语文教材改革的会,会是由国家教委主办的。主办者想听一听一些做过中学教员的作家的意见,所以就请了他。韩先生在乡下做过十几年中学语文教员,对中学语文教材是很有看法的。他和我说起这件事时,我对他说,你去会上要讲这样一个意见:以后中学语文教材里能不能选一些胡适的文章。我与韩先生文字风格不同,对人对事的评价也常有分歧,但对胡适的看法却是一致的。他答应把这个意见带到会上。韩先生是敢言之士,我想,…  相似文献   
3.
官员的住房     
房改已经进行了许多年,现 在已有许多地方明确宣布取消福利分房,但接下来的问题是以往分配出去的住房,怎样较为合理地转移到个人的手中。目前房改中所执行的大体是两种转移方式,即一次性买断和部分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文学史上,以作家的籍贯作为流派称谓的情况并不罕见,如明代的“公安派”、“竞陵派”,清代的“桐城派”、“阳湖派”。在当代文学史上,也有以某一地区的代表性物产来指称某一创作流派的,如“山药蛋派”、“茶子花派”等。由于中国土地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多样,各区域之间在政治、经济上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由此也造成了区域之间在文化上的很大差异,这样,从现代作家的地域分布入手,观察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并由此注意到现代文学发展的一些基本特征,也许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八十年代:特点与局限 谢泳(山西省作协<黄河>副主编.以下简称谢):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学术格局开始发生变化,10年以后大体上形成今天的格局.我想是不是可以用两句话做一个简单的概括:一是民间产生思想,二是大学维护学术.  相似文献   
6.
梁思成如果活着,他是一百岁了。最应该纪念他的不是我,而是一座城市——北京,但老北京消失了,只留在梦中。故都的逝去,让一个人痛心疾首,但他无能为力,今天的北京,还记得这个人吗? 北京不是梁思成的故乡,但老北京消失的时候,他最心痛,他有没有流  相似文献   
7.
中国官员中存在着较为普遍的婚外性关系。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陈希同到王宝森,从成克杰到胡长清等一大串大大小小的贪官污吏,没有一个例外,弥漫着一种淫荡的空气。据说现在有些官员,很有一些以没有婚外性关系而遗憾的。所以他们一旦有机会,就疯狂地猎艳。在个人道德方面;可以说,现在最坏的就是这些贪官污吏了。 对一些官员的婚外性关系、按说是个人的私生活,我们本不应该对此说三道四的。但是这类事情造成的影响实在太恶劣。对这些官员不说他们的政绩;就说他们的个人道德,很少有让老百姓感到满意的。个人的品德,除了我们常说…  相似文献   
8.
如果一本本打开的书有记忆和灵性的话,它们也应记得一年四季的风霜雨雪。这样安宁的读书时光是幸福的,一灯如豆一摞书,有它们相伴,总感觉不论是做读书笔记,还是寻章摘句、构思文章,都是在它们目光的注视下进行。  相似文献   
9.
批判的一个副作用是批判者在熟悉批判对象时,受到了被批判者学术的影响,当流行的政治观念过时后,批判中熟悉的学术专业会保持下来。  相似文献   
10.
论“晋军”     
一九八五年春,大型文学期刊《当代》第二期集中推出山西中青年作家郑义、成一、雪珂、李锐的四部中篇小说,并在扉页上鲜明地提出:“‘晋军’崛起,引人注目”。此后,关于“晋军”崛起的新闻报道和评述文章在全国各种报刊陆续出现。对于山西文学界来说,这无疑是很大的鼓舞。同时,也向文学批评界提出了一个新课题:何谓“晋军”?它是怎样崛起的?有什么内在的规律?为把对“晋军”的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