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3篇
社会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和平 《社科纵横》2011,(12):23-25
中国共产党执政环境和执政条件的深刻变化,一方面对党传统的群众工作提出新挑战,另一方面也对党的群众工作方式创新提出以人为本、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的新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党的群众工作方式创新的新举措,以实现党的群众工作满足并实现群众根本利益这一终极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2.
3.
2000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随着我国农产品市场逐步对外开放,国外农产品将大量涌入,农产品卖难问题将会更加凸现出来。针对这一情况,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提出了对农业和农业经济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的重大决策。相应地,湘西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如何搞好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将是当前农村经济工作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为此,本文就以湘西州8种主要农产品调整情况为例,对农业结构调整有关问题略陈陋见。一、湘西州8种主要农产品阶段性调整效果1995年以来,州委、州政府率领全州人民在农业结构调…  相似文献   
4.
影响"平安广西"建设的群体性事件特点及诱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性事件是制约"平安广西"建设实效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群体性事件主体参与的利益相关程度、针对的对象类别、引发的后果等角度把握群体性事件的特点、趋势,探析诱发群体性事件的物质性、价值性和社会性原因,是化解社会矛盾,推进"平安广西"建设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公民社会发展.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不仅有赖于理论教学中公民身份认知的渗透、灌输,更有赖于其社会实践环节公民生活的参与、体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牡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社会实践环节可通过实施“公民意识教育实践项目”,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服务、社会调查,提高其对社会问题的观察、分析、探究能力,而这也是巩固公民知识、坚定公民意识、锻炼公民技能,并使三者相统一的基础,是促进成熟公民社会发展的内在途径.  相似文献   
6.
婚姻家庭法中某些量的规定,譬如:法定婚龄的界定,值得深入分析与探讨.通过分析,我们了解到:婚姻家庭法中的量与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婚姻家庭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则必须正确处理好婚姻家庭法中量与质的关系,即:量必须正确反映质的要求,同时质的要求须适当量化.因而,科学合理地解决婚姻家庭法中量与质的关系、准确把握"度"的界限,对我国当代婚姻家庭法的完善以及充分发挥婚姻法的调控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至关重要的,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就是延续民族的灵魂血脉。本文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样本,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问题,并最终致力于湘西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的提高,这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湘西州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婚姻家庭法中年龄的界定主要涉及法定婚龄的界定、幼年推定原则中幼年的界定及未成年子女意思表示能力的最佳年龄的界定等内容。婚龄问题不仅涉及到男女平等问题,而且涉及到优生优育、家庭的稳定以及伦理道德等重大社会问题,因而就必须考虑到法定婚龄界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未成年子女的利益是社会的重点保护对象,基于生理学、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只有弄清了未成年子女成长的生理与心理规律,立法才能达到最大限度地保护未成年子女的利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为了培养跨世纪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这是摆在高等工科院校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就这一重大课题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0.
克内斯蒂尔案是研究美国政府采购制度最重要的案例,它的判决引起了美国法律理论界与实务界的极大关注;同时,改变了救济的理论依据;否决了“预期损害赔偿”的救济方式;模糊了救济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