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0篇
综合类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维深得《维摩诘经》要旨,以维摩诘为楷模。其诗深广地渗入《维摩诘经》的美学思想。王维诗境不智求,不象取,以禅心统摄世界。心性平等若虚空,笔墨蹊径,无复可寻。诗人悟得净智、净心、净土,万事万形,皆由心出,诗境便成为好净悉现之净土。语言既是造道之致,不复缚在文字,诗便进入无言真境。道悟诗悟,合而为一。  相似文献   
2.
与张爱玲齐名的"孤岛"时期的女作家苏青,被评判为"汉奸文学"范畴,或称其作品"无益无害",这样的评判是错误的,不公正的.苏青的认识价值是另类的,不可替代的.由于苏青言语的实录性、再现性,使得她的言语具有历史认知价值,为了解"孤岛"时期的文坛亦或文化界,了解日本人的文化侵略,了解日踞时期的民众生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佐证.  相似文献   
3.
王维诗歌的思想并不恪守某道,不胶滞于成见,而是兼容并包的,其思想的根基是厚德载物的哲学思想。所以,诗人能达到“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只有从这一哲学高度去思考,才能正确剖析复杂的王维现象。  相似文献   
4.
王维一直心存辞官归隐之心而终未归隐,这种矛盾的思想,可以从<维摩诘经>中找到答案.从俗谛的角度看,王维的处世之态是亦官亦隐.从佛教的角度看,王维的立场在生佛之间,既在生又在佛,既不在生又不在佛.这就是居士.王维视维摩诘居士为楷模,一生效法维摩诘.力图整合出家不出家的两条道路,整合出世入世思想,"在家而重出家之美,深其恼耳",这正是他的苦恼所在.王维一生都在寻找合理的人生,追求个性自由,追求精神的自我主宰,企图通过奉佛参禅寻求精神出路.这种苦闷、彷徨与探索,最终被他诗化了.  相似文献   
5.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便走上了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的道路。禅宗正是这一融合的结晶。《坛经》是禅宗的宗经宝典,是印度佛经以外唯一能够称作经的佛教典籍,在中国佛教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坛经》的即心即佛、顿悟见性以及自性自度理论,阐述了禅宗教派的佛性论,并指出了成就这一佛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没有哪一个伟人像孔子那样万劫不毁、经久不衰的了。孔子死后的二千四百多年,是一个人类曲折发展前进的漫长时期。用漫长二字,实在不足以强调这个历史的跨度。时至今日,对孔子的规模宏大的论争热潮,此起彼伏,不曾沉谙。而且,其研讨的范围,较之过去的任何时期,都更为广大,遍及全球。其势炎炎。不可不谓之热闹非凡。  相似文献   
7.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意,是一种智慧的体现。佛教对王维的影响是思想方法的影响,是看待宇宙、人生的眼光。在王维优秀的禅意诗中,禅意是这种智慧的体现,而不是在佛理中去寻章摘句,或在诗行间去阐发佛道。王维诗的妙悟,亦即诗的审美观照过程,借用禅悟的方法,最终得到的仍然是诗,是诗的妙悟之境,是诗美的实现,而不是以诗为载体,谈玄说道,阐发禅理。  相似文献   
8.
一个魔鬼潜入中国当代文坛,攫获一批青年作家,要他们按照魔鬼的意志去思维。这个魔鬼的思维方式是什么?随意性。这就是近几年来,发生在中国文坛的、被隐忍着的强地震。我们的作家着了魔,以一种非寻常、非传统的艺术思维方式构制作品。这不是那种搜索枯肠弄出来的,恰恰相反,他们厌倦了那种搜索枯肠,象填词那样填诗填小说,而是把一切传统的思维框架象破除枷锁那样摔掉,无所约束地、自由地创作。这是一  相似文献   
9.
《诗》三百零五篇,即便除开“民间口头创作”篇章,也没有一首诗留下了作者姓名。《诗经》在收集整理以至编纂过程中,为什么不记下作者姓名,这也是一个值得探究的现象。这不正表明,诗的收集与编纂,并不看重文学(当时尚无这个词语)更不看得作者,而注重诗所反映的社会内容。不看重抒情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抒写,而注重“三百零五”这个整体的诗集、整体的内容。不重视个体。那么,—个个的抒情主人公都消融到群体之中,消融到笼统的“无邪”的内涵之中了。对于诗,对于中国文学,这是一个缺陷。  相似文献   
10.
苏轼论王维诗画,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语一出,自宋代以至于今,便以“诗中有画”作为诗歌美学的重要标准去评价诗歌艺术。以“诗中有画”概括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个性特征,这样的评价标准,存在谬误,缺少辨析,不足以立论,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