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8篇
综合类   7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综述了中国林业合作组织的类型和特点、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影响因素、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各种对策与建议。然而,学术界虽逐步拓宽了对中国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研究,但研究尚有一些不足之处:(1)对林业合作经济组织与一般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对比研究不足;(2)对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问题成因的深入分析很少,有的对策建议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3)对福建、江西等地以外的地区的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关注不足;(4)研究视角和方法相对单一,缺乏跨学科的理论视角,缺乏对林业合作经济组织详细深入的个案研究。  相似文献   
2.
林权制度改革与乡村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乡村治理的关系是目前农村研究的一个新的学术领域.在林改背景下,过去一直隐藏着乡村的林权纠纷在确权、分户经营的政策安排下纷纷显露出来,在全国呈现出一种上升的态势.就乡村治理层面来说,林改后将对村庄的财政收入、社区组织资源、村庄社会关系和村庄稳定都会有一定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在对现代国家构建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依据中国的国家历史和制度逻辑,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国家构建的历程、成就与经验,并对中国现代国家构建的未来路径作了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4.
5.
本文从地方的案例来考察现代国家构建的两个主要层面———现代行政科层制发展与社会生长的历程,厘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转型历程中存在的一些误区。作者认为,由于中国发展的复线状态,使得学术界在解释和研究中国问题时往往出现错位。例如在国家与社会、国家权力与国家能力、现代官僚制与新公共管理的知识体系中,其理论基础无不与现代国家构建的知识相关。然而,学界却鲜有人提升至此高度,凸现了理论界关于现代国家体制构建的学术积累仍有许多重大疏漏。因此,学习如何构建现代国家体制并精益求精,乃是攸关未来中国发展的核心议题。  相似文献   
6.
贺东航  陈翎 《江海学刊》2022,(2):134-141+25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在快速增长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土地开发体制。土地开发体制的形成,一方面有赖于地方政府在城乡土地配置中的持续在场,另一方面则依托“增长机器”实施以经营城市和土地开发为双目标的发展策略。这一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也带来了土地财政依赖、房价过快上涨等负面影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逻辑发生了根本转变,从注重效率与速度转变为更加注重公平与质量,城市土地开发体制的运行逻辑也亟待转变,必须切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相似文献   
7.
新农村建设中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乡村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体林权改革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当前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乡村治理关系是目前农村研究的一个新的学术领域.我们应当从林改后的乡村治理入手,着重从村财收入、社区组织资源、村庄社会关系和村庄稳定四个方面来考察乡村治理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不同区域的多元乡村治理模式,以期对当前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国家构建的阶段性与中国国家构建路径选择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当下现代国家理论的梳理和国家构建含义的界定,提出了现代国家构建的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三十年来中国现代国家构建的成就,进而探析了中国国家构建的路径与趋势.  相似文献   
9.
2008年全面铺开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村庄社区组织资源的重塑产生了诸多层面的影响,并深刻地影响了农村村级治理的效果。本文认为,林改后村庄社区再组织化的可能资源有内外两种:外部包括林业站新功能的扩展和外来公司,它们可以起到促进乡村的再组织化;内部包括林改后的村两委以及林业合作组织。通过多种组织资源的介入与治理,可以形成优质的村庄社群质量,达到村庄的善治,重构农村的社会、经济、生态并重的包容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是适应中国政治民主化,本文初步探讨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出现的新特点:政治参与侧重政策实施阶段;微观层面的政治参与多于宏观层面政治参与;自主式政治参与和动员式政治参与并存; 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日益增多;网络政治参与成为公民表达利益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提高中国的政治参与制度、支持公民社会的成长、完善和健全中国的市场经济制度、塑造参与型政治文化等相关措施,将有利于扩大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