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40篇
综合类   2篇
社会学   2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法官文化的意义与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法律文化比较是为因应西方的挑战和我国法制现代化而展开的 ,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其间众多的仁人志士对这一课题给予了强烈的关注。对这一课题的认识 ,不同时代的人出于不同的考虑 ,有着不同的话语。今天 ,有关这一课题的现状和意义迫使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其间的问题和难题 ,以寻求新的进路和出路。其意味之深长 ,影响之久远 ,尚需细加体会。可以预言 ,中西法律文化比较依然是 2 1世纪中国法律文化研究中的一项重大课题。为此 ,本期安排了以下文章 ,旨在引发学术界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
从前,家里有好几种版本的《论语》,但德文版的《论语》,我还是从小贺拍摄的图片里第一次见到。至今也没来得及问他:书从哪里来?  相似文献   
3.
学术规范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卫方 《学术界》2002,(1):32-33
198 7年 ,我在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研究所参与创办《比较法研究》季刊 ,此后担任这份刊物的编辑 ,共八年时间。 1 995年底自政法大学调至北京大学法律系 ,不再担任编辑工作。但 1 999年底 ,北大法学院又命我主持《中外法学》双月刊的编辑工作 ,推辞不获 ,只能重做冯妇 ,一边从事教学和科研 ,另一方面 ,又要分心费力地从事编辑工作。转眼又一年快过去了。编辑这个行当干久了会有些副作用 ,例如 ,眼高手低 ,总是眯缝着一双批评甚至挑剔的眼睛看别人的文章 ,时间一长 ,就会觉得天下文章不过尔尔。轮到自己动笔写的时候 ,要追求出手不凡 ,但经常…  相似文献   
4.
贺卫方 《学术界》2003,(6):248-250
在当今世界上 ,法律职业化几乎已经成为全球化的趋势。法律界对自家行业的知识传统有了越来越明确的自觉 ,各种各样的研讨会和出版物都在不停地将这种知识传统精致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检讨法律教育的目标定位 ,法律教育界比起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在教育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像法律人那样思考”(Thinkinglikealawyer)的能力。法律实务界也更加注重将法律职业与法律教育沟通 ,法律职业的入门标准越来越高 ,从而提高了司法在调整社会关系和实现社会正义的过程中的能力。另外 ,司法界又在不断地反思司法权的运作方式 ,程序的价值得到了日益普…  相似文献   
5.
生机盎然的宪法--任东来等《美国宪政历程》读书一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这是一首我不大喜欢的所谓哲理诗.之所以不喜欢,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其尊严,人格没有高下之别:在以人为本的观念底下,谁人虽活实死了呢?人道主义画家黄永玉在<罐斋杂记>里画了一幅小老鼠图,题曰:"我丑,但我妈喜欢."那真正是意味深长呢.  相似文献   
6.
作者按:我关于暂停招收硕士生的声明在学术批评网发表后,引起了不少关注和反响.2005年6月24日晚上,博客中国的古川先生就此事对我进行电话采访,采访记录稿于25日上午发表于该网站.细读一过,发现一些字句上的讹误,便做了一些订正和修改,形成了这个修订稿.这里要感谢古川先生积极热情的工作,也感谢朱鲁子、李名梁、旺才、李强、江渚子以及无法一一列举姓名或网名的网友的评论.  相似文献   
7.
8.
宪法的命运     
与政治法律中的其他制度一样,中国的宪法也是近代舶来品。制度或观念领域的舶来品与器物层面上的舶来品不同,它的进入必然伴随着改变——本土的环境固然由于外来事物的引入而改变,但是本土环境也绝非一味地消极待变,而是积极地去改造外来事物,最终当然是一种妥协。  相似文献   
9.
一、在石河子思念江老师自从到石河子大学支教以来,我的生活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民以食为天",吃饭就是一个不小的问题。这里的同事们非常热情,不断地有人请我  相似文献   
10.
关于当代学术史料的收集与出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当代学术史研究的推进,我觉得眼下最大的瓶颈因素乃是史料建设的严重不足。通常我们看学术刊物上的相关文章,还有坊间的各种学人传记或者特定专题的研究性专著,感觉太多的一般性层次的重复和泛泛之论。不少作品缺乏扎实的史料根基,不仅某些断言或引用缺少必要的出处标示,而且当读者查考到原始文献后才能发现那样的断言或引用经常属于曲解原意或断章取义。遗憾的是,由于史料匮乏,核查无据,一些似是而非之论就得以长期以讹传讹,读者也就习非为是了。让我发生这样感触的是近来读胡适年谱的所得到的一些收获。去年我辗转买到了胡颂平先生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