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2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1.
按不同时段分析岭南史前的聚落分布格局、文化内涵和生态环境演变过程,归纳出三者的动态联系性:全新世早期洞穴遗存与“海进”密切相关;珠三角时为海湾,未有遗存被发现。大西洋期前后的咸头岭文化,是人类有效适应海岛环境的典型。之后的石峡文化和“印纹陶文化”,分别反映了人类活动对低山丘陵、冲积平原、网河平原生态环境的不同适应方式。  相似文献   
2.
理解先秦岭南文化的形成和演变,对加深认识人类文化当有启发;而东江三角洲先民择地谋生的情况是这项研究内容的重要部分。论文运用历史地理学和生态学的知识和研究成果,梳理了距今约7,000年至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存。引进资源和经济形式等概念分析认为,在距今约7,000-3,500年间,人们选择岗丘为相对稳定的居住地,获取蛋白资源,以占有经济的经济形式谋生,自有其合理性。在距今约3,500-3,000年间,人们发展兼顾利用水生和陆生资源的初始农业经济,承占有经济之前启农业经济之后。两周时期所形成的古代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农业经济社会,是生产力水平、人们对资源的理解、经济形式的调整这三者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利用考古学和文献资料,复原东周秦汉时期岭南与海外和中原内地进行物资交换的历史实际,表明当时岭南人已具浓烈的商业意识;而这种意识的形成,又与接受当时中原内地的文化影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距今7000年前后,随着"大西洋期"的到来,以"甑皮岩人"为主体的洞穴先民向旷野扩张,其中部分向东北迁徙(如广西的晓锦);另一部分向南迁徙。向南迁徙的一支到达西江上游的浔江一带,最后再顺水南下到达珠江口岛屿,创造了咸头岭文化;另一支到达西江上游的封开一带,最后再东进到达今粤北一带,创造了石峡遗址第一期文化遗存乃至第二期文化遗存(石峡文化)。由此初步解决了岭南考古的三个问题:洞穴先民的去向;咸头岭文化的起源;石峡文化的"来龙"。  相似文献   
5.
从文化和地理角度考察古代广州的地位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代广州在岭南和中国的显著地位,是秦统一岭南和汉武帝灭南越国后,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之后便长盛不衰.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去考察它,便可明了这是地理环境、文化品格、生产方式和大空间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可提高到理论层次来认识.同时,藉此能更深刻地理解广州在改革开放中先走一步的内在必然性.还可给人以联想:生产方式和国际社会急剧变化的今天,应如何有效地适应广州地位可能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