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陈洪绶《水浒叶子》当属《水浒传》乃至中国古代小说图像的典范,但小说与图像之间并非简单的“再现”关系。孙二娘在《水浒叶子》中首先出场,《水浒传》小说正文将其塑造成美丽的“鬼母”,插增诗词却把她描述为不堪入目的“夜叉精”。对于小说正文及其插增诗词对人物反差巨大的造型描述,陈洪绶的图绘并没有单纯摹仿文学语象,而是撷取孙二娘缝制用于盛放度牒的锦袋这一细节,并沿用了自己在观音题材人物像方面的惯习。进一步研究表明,《水浒叶子》的独立叙事仅仅是相对而言,因为在没有榜题提示的情况下,绝大部分图像无法唤醒读者关于《水浒传》的叙事记忆,这种叙事逃逸最终导致《水浒叶子》“仅仅成了故事的象征”。  相似文献   
2.
赵敬鹏 《学术论坛》2016,(4):103-108
“文学图像论”当属新世纪的“新学问”,就这项回应图像时代的课题而言,百年来的中国“诗画关系”研究,脉络清晰并且极具启发性。现代意义上的“诗画关系”问题域在20世纪20年代便初具规模,较之古代学术的价值在于突破了传统的文人雅趣。但是,由于脱离了文学现实,“诗画关系”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悄然演变为纯粹的文献考证与叠加。进一步研究表明,现代学人在与西学的对话中开创了“语-图”符号比较方法,由此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这一方法既能够切中当前“文学危机”之肯綮,同时又是“文学图像论”自身的学理逻辑使然。  相似文献   
3.
作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占比最高的必修课程群,中国文学史的教学存在学理、课程时间等方面的断裂以及一定的学科封闭性。《中国文学图像简史》是将前沿学术研究转化成教学资源的尝试,这部教材首次梳理了中国文学图像的历史线索,描述了历史横截面并剖析了具体的历史“事件”,可谓“点、线、面”的有效结合,对文学史及其图像史的融通教学具有重要启发。就中国文学图像史的具体教学路径而言,主要参照了中国文学的文体嬗变以及解读中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与经典作家。  相似文献   
4.
5.
作为诗学历史上重要的理论范畴,形象思维能够对当前复杂的"文学与图像关系"作出某些合理的解释,值得学界开展重估。在新世纪之初关涉"文学危机"的文化研究看来,图像较之文学的优势在于更加"经济"地认识世界,实际上这与"形象思维"所标榜的"节省智力"别无二致。但是文学并非为了节省智力,俄国形式主义就曾率先由此发难。通过梳理陌生化对形象思维的批判可以发现,什克洛夫斯基虽然只道出了语象的"不可见"与"不在场",但同时也隐藏着视觉中心主义的基本观念,即图像的"可见"和"在场"。因此,再现客体所呈现出的可见形象与"在场"假象决定了"眼见为实"的表意原则,这当是"图像时代"普遍的"形象思维"规律,以及文学图像化之势愈演愈烈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