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1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诗的总体风格被归结为沉郁顿挫.笔者认为,所谓沉郁顿挫实际上是对一种富于落差感的心理状态的形象化描述.这种落差感既存在于单个作品之中,又存在于各作品的相互作用之中,更存在于诗人身世与作品的对比之中.  相似文献   
2.
赵润金 《船山学刊》2012,(3):141-149
从《全宋诗》来看,宋太宗是宋代升平诗歌当之无愧的鼻祖。宋太宗倡导升平诗歌的原因是崇文抑武。君臣赏花钓鱼赋诗形成了升平诗歌传统。宋太宗的升平诗歌具有特色,不是一般的诗歌而是乐章。宋太宗开创升平诗歌之后,在宋代皇族和大臣中得到积极的响应,形成了宋代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而宋太宗开创的升平诗歌正是百姓要要安居乐业的愿望在文学上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以往词学界虽然认定赵长卿是宗室词人,却未详其世系。根据明代王玺、程三省万历14年(1586)刊本《南丰县志》和清代卢嵩、朱若炬乾隆30年(1765)刊本《南丰县志》考证:赵长卿名师拱,秦王赵德芳一系,太祖八世孙。  相似文献   
4.
《全宋文.赵扌卞文》之《知睦州到任谢上表》其下之注“嘉佑三年”应校正为“嘉佑二年”。《举睦州巡茶监董诏状》其下之注“嘉佑六年”则应校正为“嘉佑二年”或“嘉佑三年”。  相似文献   
5.
赵润金 《船山学刊》2010,(4):154-156
文学研究对杨皇后一直缺乏关注,实际上她与宋代文坛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她的《宫词》是宋代升平诗歌的典型,鲜明地体现出了宋诗歌貌,而且她矫诏废皇子竑而立理宗,引发了江湖诗祸,因此她对宋代文坛影响重大。  相似文献   
6.
宋代宗室词人赵长卿有词339首,在《全宋词》当中数量位居第5。词学专家许伯卿先生认为赵长卿词没有谈论的价值,学者夏玲女士在总体上也忽视赵长卿词的寄托。其实赵长卿词特别是咏物词有谈论的价值,不但有寄托,而且寄托着一种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深沉的沧桑感慨,并且两者是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因此值得深入研究。南渡宗室词人赵长卿在南宋主战派和主和派之间倾向于主战派。赵长卿词寄托的写法是受“东坡词”影响,而寄托最突出的,是他的咏梅词,其中《探春令·赏梅十首》达到高峰,咏物拟人混为一体,寄托了历尽艰辛而不屈不挠的国家精神和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7.
宋太宗推崇释家,也就是佛教,原因是为了更好地维护赵家皇族的统治。宋太宗的释家诗歌《缘识》完成于淳化(990-994)年间,体式多样,但是以古体诗歌为主。《缘识》的主旨在于诠释天台宗的因缘和报应等佛理思想。因为在宋代佛教和道家已经具有融合的一面,而宋太宗本人也受道家思想影响较深,所以宋太宗的崇道思想以及道家和道教诗歌也都突出体现在宋太宗道家诗《逍遥咏》当中,而《逍遥咏》当中的道家和道教的范畴如“阴阳”“逍遥”“道德”“大道”“乾坤”“修炼”等等也渗透到宋太宗的释家诗歌《缘识》当中。《缘识》语言较《逍遥咏》语言通俗易懂。  相似文献   
8.
以北狩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风格有所变化。前期词歌颂升平,有皇家气派;后期词抒写亡情怀,仍不失皇家气派。但是后期词数量太少,其后期只有两首词,而且徽宗到金国后与金主攀亲,他的思想观念由此又发生了第二次转变,因此宋徽宗词在宋代词坛难成大家,但是皇家气派也使其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9.
《全宋诗.曾巩诗》中涉及赵扌卞的六首诗之题目有讹。《余杭久旱赵悦道入境之夕四郊雨足二首》中“悦道”为“阅道”之讹。《寄赵宫保》、《和酬赵宫保致政言怀二首》、《和赵宫保别杭州》等诗之题中“宫保”为“少保”之讹。  相似文献   
10.
宋代仁宗、神宗、徽宗、高宗四位皇帝对进士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从而深刻影响了宋代律赋。仁宗于天圣五年(1027)下诏提高了策论的地位,而律赋地位却开始下降。神宗接受了王安石的建议在进士科举考试时候罢了律体诗赋包括律赋,而代之以经义、策问等体例的议论性文章。徽宗于政和元年(1111)禁止士人写作律体诗赋,如有违反,“委御史台弹劾。”因此律赋成为了徽宗褊急性格的牺牲品。高宗考虑到党派平衡,权力制衡,于建炎二年(1128)采取律体诗赋、经义并取的策略。经过改革以后宋代律赋的地位相较唐代律赋的地位有很大下降,而且数量和质量相较唐代都有很大下降。由此可见宋代皇帝对进士科举制度改革对律赋的影响总体上是负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