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6篇
统计学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定量测度是进一步深入研究产业转移理论问题和政策问题的技术瓶颈。依据一般均衡理论,构建区域间产业转移定量测度方法和计算模型,通过准确可靠的渠道,大范围地收集我国区域间产业转移的相关历史数据,定量测度我国区域间近十年产业转移的相对数据,分析我国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我国产业转移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2.
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定量测度是进一步深入研究产业转移理论问题和政策问题的技术瓶颈。依据一般均衡理论,构建区域间产业转移定量测度方法和计算模型,通过准确可靠的渠道,大范围地收集我国区域间产业转移的相关历史数据,定量测度我国区域间近十年产业转移的相对数据,分析我国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我国产业转移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3.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确定了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地位,为推动整个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创意产业是处于价值链高端的两型产业,而两型社会是产业不断创意化的低碳社会。湖南创意产业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有较好的基础并在全国颇具特色。加快湖南创意产业发展,能更好地推进"两型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从文化创意产业链跨区域整合的视角出发,分析文化创意人才的核心作用,进而引入胜任力理论和SEM方法,构建文化创意人才的元胜任力模型.研究认为,文化创意人才的元胜任力模型包括创意精神、创意知识及创意技能三个维度和16个因子.通过胜任力理论来探索文化创意人才的元胜任力模型对当前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的实施、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对策的制定具有深刻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产业集群式转移对于转出地和承接地的产业链中起到了一个桥梁和中介的作用,为把它们整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提供了契机和条件.文章从理论上构建了产业集群式转移整合区域产业链的概念模型,并对整合过程中单个企业的行为进行了数理描述,进而运用合作博弈理论探讨产业集群式转移整合区域产业链的机理,提出运用契约约束的思想以解决整合过程中的“搭便车”行为,并设计了三种具体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产业转移通过各种不同的经济传递机制直接作用于承接地,产生多种效应。分析和把握产业转移的效应,根据各区域自身特点制定科学的承接产业转移战略,是加快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实现区域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引入一般均衡理论,探讨产业转移效应的区域CGE模型构建的基本思路及应用领域等问题,为后续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基本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7.
供应链协同合作博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供应链管理能否达到供应链成员企业总体纯收益最优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供应链中达成某项具体协议的条件下,文章给出了供应链成员企业行为模式,从宏观、微观的角度分别描述了供应链成员的博弈过程,讨论了实现供应链总收益最大化的办法。  相似文献   
8.
生态工业园: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工业园是工业园发展的高级形式,文章论证了二者的关系及生态工业园产生的历史原因,全面地介绍了中外生态工业园建设现状,并从宏观、微观层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前新一轮国际产业向中国大陆转移与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已愈演愈烈。明确产业转移的核心效应,把握新一轮产业转移规律,是各级市场主体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科学政策的依据。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出发,运用中部地区的面板数据,构建固定影响变截距的AR模型对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制度变迁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其基本结论为:产业转移对承接地市场体系的优化、对外开放程度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产权制度的变迁、政府效率的提升具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确定了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地位,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略为推动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新一轮全球化经济竞争的重点.本文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时代背景出发,通过分析长株潭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提出了长株潭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