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篇
  免费   11篇
管理学   23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6篇
人口学   7篇
丛书文集   92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135篇
社会学   11篇
统计学   1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认为优化劳动组合要求劳动力数量的优化,要求劳动力质量的优化,要求领导者与劳动者、劳动者与劳动者之间处于最佳协作状态。优化劳动组合应体现平等竞争原理、能位匹配原理、同素异构原理、互补增值原理与动态优势原理。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为我国今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当前,全国各界就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和研究。为此,兰州大学、白银有色金属公司、中国蓝星化学清洗总公司、西北油漆厂等单位于11月21日在我校联合举办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讨会”。来自全省理论界、学术界、企业界和党政机关的百余位代表,及省上有关部门的  相似文献   
3.
统计是认识国情、研究国力、制定国策、监督国是、实行宏观管理的重要工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颁布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统计事业也有了长足发展,在更新计算手段,强化基础建设,探索统计调查方法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4.
5.
资本市场与我国农业产业重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利用资本市场的程度高。由于多种原因 ,我国农业资本市场发育程度低 ,制约着农业产业重组和传统农业的改造。从资本市场与农业发展的内在关系出发 ,对现阶段农业利用资本市场的基本途径进行探讨 :农业经营观念的创新、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的建立、土地流转机制的形成和投资中介组织的发展是加快农业利用资本市场 ,实现我国农业结构重组的主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7.
8.
9.
中国农地非农化与农地资源保护:从两难到双赢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城市化与工业化需要更多的建设用地,而现阶段建设用地的主要来源就是农地资源的非农化。对于人多地少的中国来说,农地是非常稀缺的资源,为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农地进行保护。将农地非农化与农地资源保护由两难的境地转变为双赢的局面,对于现阶段中国经济稳定增长和农地保护政策的执行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寻找合理农地非农化的数量出发,提出了合理的农地非农化度的概念,并将其与实际非农化过程结合起来,把现阶段农地非农化的数量细分为代价性损失、过度性损失Ⅰ和过度性损失Ⅱ。然后通过生产函数模型估计土地资源在农业和非农业部门的边际效益曲线,计算出1989~2003年间中国农地非农化的代价性损失比例为33.4%,过度性损失I比例为44.9%,过度性损失Ⅱ的比例为21.7%。结合可操作性,得到中国1989~2003年期间合理的农地非农化度应该为不超过实际非农化数量的78.3%。过度性损失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政府对土地市场价格的干预,因此文章提出为了减少农地非农化的过度性损失,应该加快完善国有土地市场体系,减少对土地价格的行政干预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清末至民国,日本在云南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势力无法与法国、英国相比,中日甲午战争前,日本一直没有机会在云南立足。晚清中国兴起的日本留学潮为日本进入云南起到了铺垫作用,开埠通商和滇越铁路的修筑为日本人员和商品进入云南提供了契机。同时,云南政坛中留日学生逐渐崛起,在军界、政界、学界、商界中占据重要位置,民国初年借助留日学生之力日本扩大了对云南政局的影响,积极派遣外交官、军事教官、工程技术人员,输出军事装备、工业技术设备、日用商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