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4篇
丛书文集   9篇
综合类   1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某种意义上,“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宪法宣言彰显了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私有财产权不可侵犯”的神圣入宪隐喻了宪政的理性。私有财产权与公有财产权的均衡宪制是一种“社会能量守恒定律”的宪政隐喻。这两种基本财产权的均衡态势既有静态的平衡,也有动态的衡平,并展现为“一明两暗”的对立形态和以人为目的的终极关怀。由于这种均衡态势在各国宪法中展现的侧重点不同,而成为各国形成不同的宪政观念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便是宪政的隐喻所在。在三种不同模式的宪法中检讨这一隐喻,为当下解构、建构和创新中国的宪政理念与制度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银行为了保全债权,往往要求借款人购买购房"按揭"保险。实践中,借款人投诉不断,认为该保险是强制保险。孰是孰非,莫衷一是。从司法的视角看,应从缔约自由、选择相对人自由、内容自由、变更和解除的自由、方式自由等五个方面审查购房按揭强制保险购房人的契约自由是否受到侵害。但是购房按揭保险即便是强制保险其效力也不能一概而论。从各方利益衡平的角度看,应该直接给投保人赋予对购房按揭强制保险的撤销权,才能杜绝购房按揭强制保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合同自由原则历经演变,虽然多有变化甚至受到种种限制,但其并未真正“衰落”,对合同自由的限制其实是对其真义的恢复。我国合同法虽对合同自由原则作了规制但仍有问题存在。因此,应将彻底贯彻合同自由和防止合同自由绝对化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合同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4.
国家主权是国际法中经常使用的最重要的概念,也是全部国际法问题的基础,文章立足于对国家主要本质的认识,力图说明主权的存在及运行状况,从而阐明主权是国际法的基石,是国际社会良好运转的前提和归宿。  相似文献   
5.
本文立足于母子公司关系 ,从母子公司的独立人格与公司法原则的一般适用到母子公司关系的冲突与衡平 ,多角度地对母子公司的法律地位作了论述 ,从而从法律上明确了母子公司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对公司法的理论及实务均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母子公司是由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公司之间的控制与被控制而形成的公司结构形式。一、独立人格及其意义公司的独立人格是指公司与其股东各具独立的法律人格,他们各为不同的权利主体,享有各自的权利,也各自承担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在母子公司的场合,公司的独立人格则是指母公司与子公司作为两个权利主体或同具有团体人格之法人,他们分别具有自已独立的法律人格。与单一公司之公司与股东关系相关,子公司与母公司的关系实乃公司与股东的关系。尽管母、子公司间存在实质的控制关系,但是,在法律人格上,二者是平等的,不存在上下之别,在我…  相似文献   
7.
居住权制度的立法取舍应从实证层面考察其是否具有现实需求。居住权的现实需求可从如下四类司法案例中得到证成:继承纠纷中被继承人通过遗嘱分割房屋所有权和居住使用权;赡养纠纷中法院判决设立居住权和当事人协议约定设立居住权;离婚纠纷中以设立居住权的形式对生活困难一方予以帮助;分家析产纠纷中当事人通过分家协议分别确立所有权和居住使用权的归属。在《民法典》中确立居住权制度就是对这种现实需求的回应。居住权的制度构造应以因应现实为导向。具体而言,应允准意定、法定和法院裁定三种设立方式并存;居住权的主体应限定为自然人,且居住权人和居住权设立人应具有特定的身份关系;居住权的客体可以是房屋的一部分或者独立的房间;对于居住权的内容,应当明确所有权人在居住权存续期间可将设权房屋转让,但居住权人不得将居住权转让、出质、也不得继承,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出租;居住权因期限届满、解除条件成就等情形而归于消灭。  相似文献   
8.
国家主权是国际法中经常使用的最重要的概念 ,也是全部国际法问题的基础。文章立足于对国家主权本质的认识 ,力图说明主权的存在及运行状况 ,从而阐明主权是国际法的基石 ,是国际社会良好运转的前提和归宿  相似文献   
9.
人事保证制度在实践中呈现出来的乱象,内射出人事保证在实践中被用人单位所滥用,偏离了制度内在的目标和应有的价值,走向了制度异化的误区。在当前劳动力供求失衡的严峻事实面前,人事保证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劳动者就业权实现的藩篱和屏障。鉴于人事保证制度与弱势劳动者权利保护基本精神存在内在冲突,有违民事担保法的基本原理,无法回应和满足现实的诉求,我国劳动法不宜确立该制度,而应该采取其他替代方案来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有关食品药品纠纷案件的审理中,法院往往基于当事人非"消费者"而作出不适用惩罚性赔偿的判决。法院回避适用相关司法解释的原因或出于对职业打假负面影响的考虑,抑或是对最高人民法院有关文件的误读。《食品安全法》的惩罚性赔偿制度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适用既要坚持其本身的制度价值,又要限制职业打假人的商业化牟利行为。可以通过修订《食品安全法》补强"损害"规范要素或对《食品安全法》第148条进行解释以回应社会关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