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邢丙彦 《社会科学》2006,34(4):183-188
20世纪30-40年代青浦西部地祖额与祖佃田地的地权性质和自然条件相关联;佃户拥有租佃田地的“田面”地租额低,佃户不拥有租佃田地的“田面”地租额则高;租佃田地为“高田”地租额高,租佃田地为“低田”、“荡田”地租额则低。另外,20世纪30-40年代青浦西部的粮食亩产量以及复种指数也与田地的自然条件相关联:“高田”的粮食亩产量远高于“低田”、“荡田”的粮食亩产量。  相似文献   
2.
邢丙彦 《社会科学》2004,(11):99-104
本文通过分析上海市档案馆藏民国时期松江地区地主收租组织“典于记”松江与青浦租册的收租记录,探讨了1918-1936年间“典于记”的地租形态趋势变化与货币折祖及其与佃户的地租负担问题。“典于记”的地租形态以实物地租为主,货币地租极少,货币折租的比重亦不大。该时期,“典于记”的地租形态经历了一个从实物地祖向货币折租转变又到以实物地租为主的趋势变化。同时,“典于记”的货币折租尚不具有向货币地租转变的明显趋势。通过比较“典于记”1929年-1934年松江地租的货币折租价与松江米市的米价后可知:“典于记”的货币折租价基本上低于米市上的米价,因而很难说货币折租是加重了佃户的地租负担。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