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0篇
综合类   4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 )  传统意义上的写作 ,一般划分为三个阶段或过程 ,即对现实物质世界的观察体验 ,从事创作形象的设计与构思 ,以及语言文字的外化和表现。由此观之 ,在“物———意———文”基本写作原理的实践过程中 ,最为重要的是形象思维的凝结和演绎 ,它贯穿于上述三个过程的始终。尤其在设计与构思阶段 ,作为写作的中心环节 ,是作者对生活原料进行加工制作的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不经历构思阶段 ,繁杂琐碎的物质世界及其构成要素就不可能升华或转化为具有一定审美特征的文本形式。显然 ,写作构思的目的 ,就是要将头脑中积累的生活素材 ,通过写…  相似文献   
2.
受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冲击,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在价值取向和思维向度上,呈现了不同以往的一种后现代景观。后现代主义批评为久经“失语”尴尬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觅寻了一种崭新的理论话语。然而,作为在他者“影响的焦虑”下的新生儿,其对西方后现代话语形式的直接挪移,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了“文化失语”之处境。基于中国当下的文化语境,批判地消化和吸收西方后现代主义,完备具有本土特征的理论形态,是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应有的学术自觉。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在农村的展开,也需要一个完善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服务体系的支持。平湖市通过社区教育和农民教育的三层网络体系建设,获得了良好的农民大学生培养效果,提高了农民的素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山水画中 ,有一种烘染技法 ,是用水墨或较淡的色彩点染轮廊外部 ,使主体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以加强表现效果的画法。在意境的开拓与延伸上 ,往往以雾锁烟笼、山色渐青 ,写春之融怡朦胧 ;以山翠欲滴、穿云瀑布 ,写夏之浓郁勃发 ;以天如水色、落叶铺金 ,写秋之萧瑟萧条 ;以烟云黯淡、水浅沙平 ,写冬之寂寥苍凉。正如刘熙载所言 :“山之精神写不出 ,以烟霞写之 ;春之精神写不出 ,以草树写之。”这种表现技法 ,我们称之为“烘云托月”法。“烘云找月”语出金圣叹评点《西厢记》 :夫亦尝观于烘云托月之法乎 ?欲画月也 ,月不可画 ,因而画云 ,…  相似文献   
5.
黑塞一生深受中国文化浸染,尤其偏爱老庄。以老庄为代表的中国道家思想不仅影响其生活和思维方式,并广泛浸润其文学创作,成为他构建自身文学审美观的重要精神依据。如万物源道的人生悟境,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上善若水的处世态度,循环齐一的生死之道等。黑塞垂青中国文化精神,并非出于逃逸西方文化之初衷,而是希望经由东方这个“他者”来更好地反观自身、找寻自我。  相似文献   
6.
误读在文化交流中无法规避,现代解释学和接受关学构成了其哲学基础。从文化指涉来看,误读主要呈现出接受性、排他性与模式性三种话语图式。接受性误读是出于接受方本身需求的理解阐释与意义重建,排他性误读指涉了文化中心主义意识背后的排外心理,而模式性误读则是基于不同文化模子的“接受屏幕”的差异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折射。文化误读的积极作用与消极意义并存,对之我们必须保持充分的理性自觉。  相似文献   
7.
本文着重论述诗歌意境所具有的美学特征,并对诗歌意境交融的方式作了举隅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邵志华 《阴山学刊》2006,19(2):20-23
审美情感对于广告创作具有特殊价值,它是沟通广告与消费者的一个重要桥梁和纽带。审美情感对于广告创作之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满足受众的情感需求,激发消费动机;二是营造优美意境,引发受众的审美愉悦;三是沟通物性与人性,变商业化为人情化。广告所传递的审美情感主要表现在人性、人文关怀、暧昧的怀旧情结、亲情爱情友情、恋家思乡情怀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本文着重论述诗歌意境所具有的美学特征,并对诗歌意境交融的方式作了举隅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布莱希特与中国戏剧的互动是文化传通中回返影响的典型。在东西方的碰撞中,中国戏曲点燃了布莱希特的理论火花,使他突破西方戏剧的写实藩篱,对戏剧进行了划时代革新;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布莱希特的美学思想又给中国以巨大反馈,推进了中国戏剧的现代化进程。布莱希特现象表明: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应倍加珍惜爱护并加以弘扬发展;不同的文化体系只有在相互交流中对话,融汇吸收,扬长避短,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