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公民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体,必须具有相应的现代政治素质。但是当下中国一些社会成员中严重存在的政治参与意识、法治意识、监督意识等淡薄以及参政能力低下等问题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还很不相适,因此必须着重提高公民整体的素质水平。为此首先必须分析影响公民政治素质水平的历史成因,根据我国国情有针对性地培养公民的政治素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想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国民革命时期南方部分省区农民运动的发生,有其心理原因即心理动机农民因生活在混乱、无助的环境中,深受压迫和剥削,又遭受天灾人祸的袭击,处在一种易感的状态,并产生对剥夺者的强烈敌意以及对和平、富足、互助的强烈渴望,这种心理状态使他们很容易受外界影响,接受革命观念的输入而参加革命。  相似文献   
3.
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阶段性战略目标.它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政治价值观,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是与邓小平提出的共同富裕思想相一致的,同时又是对共同富裕思想的新发展,而绝不是否定.  相似文献   
4.
权力的文化网络现象的当代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出现在华北地区乡村治理中的权力文化网络在改革开放后的社会治理中"重现",这一现象的出现源于政治体制的改革以及社会自治组织的不完善和自治职能发挥的不充分等。权力的文化网络在当代社会治理中具有新的特征和意义,在短时期内有发展的趋势。但权力的文化网络并非理想的社会治理模式,必须高度注意其负面功能,最终需要建立国家和社会合作共治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5.
大众政治心理是指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社会成员对政治生活的兴趣、认知、情感、态度等,它是一个政治统治合法性强弱的主要反映。随着改革开放过程的推进,中国社会发展特定阶段所积聚的问题和矛盾,已导致了对政治合法性的不同程度损害,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大众政治心理资源的建设。必须在满足大众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民主、公平等价值观实现的需要,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性,政治象征物建设等方面着手,为恢复和强化大众正面的、支持性政治心理的形成和巩固提供资源性保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