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7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聊斋志异>虽是文言小说,但在民间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和生命力.事实上,<聊斋志异>是文人品位与民间情趣的融合,是大雅大俗之作.这种含蕴丰富的兼容并包构成了其独特的魅力和风格,受到各阶层、各种文化层次人们的喜爱.本文探讨<聊斋志异>的民间情趣,探寻其在民间备受欢迎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游冥故事是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中一个重要类型。游冥故事是冥界观念影响下的产物,绝大多数游冥事体涉及到冥府机构设置。比照人间官府,构建冥界官僚系统,是每个时期游冥故事冥府机构设置的共同特点。在民间冥界信仰中,冥府官僚机构中最基本的是冥王、冥官、冥卒三个层级。不同时期游冥故事中幽冥世界的建构反映了中国古代冥界观念的变迁。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文化现象是《红楼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上世纪80年代至今,《红楼梦》文化现象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涌现了一大批较有影响的学术专著和大量的研究文章,是近30年来红学领域比较突出的一个现象。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红楼梦》与中华传统文化总论研究、《红楼梦》与精神文化现象、《红楼梦》与物质文化现象、《红楼梦》与域外物质文明几个方面。这些研究,丰富扩大了《红楼梦》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个落魄的世家子弟,吴敬梓在《儒林外史》流露出浓重的末世情怀和自况情结,而贯穿全书的也是作者抑郁的情感基调。由于移情作用,作者描写了各色各类失败的士人,展示了他们的种种美德与恶行,对他们都给予了深深的同情。因此,自胡适、钱玄同、陈独秀、鲁迅以来的反科举说、反封建说,自1949年以来的民族思想说、反儒说、丑史说都有必要加以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5.
<醋葫芦>是明末清初的一部以"疗妒"为主旨的劝善类世情小说,其中有占两回文字之多的游冥情节.这些游冥情节反映了明清时期民众的冥界信仰.在小说功能上,游冥情节作为小说情节链条,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主人公死而复生的冥府游历过程也成为主人公性格转变及解决矛盾的契机,帮助完成作品的大团圆结局.<醋葫芦>地狱受罚的的"疗妒"手段在明清妒妇题材小说中很有代表性,超现实的"疗妒"手段表明多数男性对这一普遍存在的家庭现象的无奈.  相似文献   
6.
7.
游冥故事是中国叙事文学中最常见的情节内容之一,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各个朝代的短篇小说集、笔记以及作为情节构成分布在长篇小说中.游冥故事从汉魏至明清,在文化内涵、表现形态等方面有较明显的时代特点.游冥故事有其独特的类型特征,如篇幅短小、结构完整、宗教色彩、警戒功能等.  相似文献   
8.
受儒家思想影响,中国古代小说从产生之日起就担负着道德教化的重任,主要体现为小说的劝惩教化功能。地狱报应思想是游冥故事的劝惩工具,游历地狱受罚是游冥故事的劝惩模式。游冥故事的劝惩手段一方面强化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劝诫功能;另一方面,游历地狱模式也成为中国古代小说劝惩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9.
游冥故事继承了中国文言小说受史传文学影响的传统,同时也是对文言小说史学“印迹”的扩展延伸。作为以超现实为表现内容的冥界游行故事,在叙述方式、体例等方面表现出史家“实录”的某些特征,显现出受史传文学影响的痕迹。形成这种特征的原因非常复杂,中国传统文化重史氛围的薰染,汉魏以来社会民众对幽冥鬼神的态度、创作者写作的主观宗旨、小说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小说观念的演变等因素,无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游冥故事的创作。  相似文献   
10.
唐太宗入冥故事,历经从唐代文人笔记、民间变文至元杂剧、明清小说,是影响较大、流传已久的游冥故事。唐太宗入冥故事系列,涉及冥界观念的演变、小说对“玄武门”事件的态度、唐太宗对佛教的态度等很多方面。《唐太宗入冥记》变文中的冥界观念清晰明确,反映了初唐时期的冥界观念。明清小说中的唐太宗入冥故事反映了明清时期社会比较流行的冥界观念。唐太宗入冥故事的演变过程中,人物形象、性格特征也发生了改变。唐太宗游地府的故事作为一个可以独立流传的故事,不过是一个基本框架,被不同的创作者因着不同的创作主旨加以利用重新改造,在这个框架内加进一些不同的内容,反映了作者不同的创作主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