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深生态道德的提出是基于深生态学、伦理学等多学科对生态道德的研究走向深层的表现形式.是对生态道德的一次革命性递进.深生态道德的基本原则和本质特征不同于生态道德,涉及哲学和社会科学的领域,形成和构架了包括深生态学在内的生态哲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基础.这些基本原则和本质特征为深生态道德理论的构建提供了条件和基础.  相似文献   
2.
宋代理学的兴起,提升了中国人的理论思维水平,改变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从美学的角度看,就是直接改造了中国美学的形态。主要表现在:一是理论思维在美学领域逐步取得了主流地位,以往那种感悟、直觉式的方式作为一种美学思维方式正在逐步退出美学领域;二是理论思维的确立和发展促进了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体系的诞生;三是在理学思潮的影响下,中国美学形成了将人生境界和审美境界统一的美学体系。同时,美学自身发生了由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变:首先表现在对审美心胸的研究上;其次表现在对审美创造过程的深入研究上;再次表现在对艺术思维的特点有了深入和清晰的了解。宋代美学的理论性较之以往大大地加强,这除了受理学的影响外,同时也是受宋代艺术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亚审美化思潮对经典文学作品解读的影响,导致人们理解作品与作品的"原有"价值产生了极为明显的差异、分歧、矛盾和背离.其实文学作品并不存在一个永恒不变的价值或意义,文学作品的价值其实就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解读中所获得的.解释学在进行"文本"解释时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时间间距、语言间距,这正是产生解读新义的理论依据.包涵亚审美化的解读在内,都是对文学作品整体意义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明代《永乐大典》(卷823)中提出了“空山道人”与“病妇艳装”两种诗歌美学风格,并对此进行了一些论述.这对美学风格的提出,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美学风格的学理思路,不同于西方以《恶之花》为代表的美学风格,它是真正能够体现儒道合流并代表中国传统美学风格的理论.  相似文献   
5.
从生态道德到深生态道德是一个"量变"的过程,也是一个"质变"的过程,更是基于哲学、政治学、生态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对生态道德的研究走向深层的过程.从深生态道德的历史模块、环境特征、实践维度去分析深生态道德的"深"的含意,对构建深生态道德的价值体系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深生态道德是一种有别于浅层生态道德的道德模式.深生态道德的价值转向呈现多样性和丰富性.我们从自然生态问题中反思人类的生态道德,探讨深生态道德的价值特征转向、价值取质转向、价值伦理学转向,以试图建立深生态道德的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7.
宋代美学思想的发展和整个宋代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思想发展、学术发展紧密相关,呈现出四个显著特点:美学主体意识的突出、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美学理论体系、美学讨论的重心由本体论转向了认识论、美学的审美价值由"用"发展为"玩"。这四个特点使得宋代社会中的各类艺术都突破了社会功用的藩篱,张扬出艺术家的个性。在这样一个时代精神的土壤中,宋代美学思想呈现出独特的风采。  相似文献   
8.
亚审美形态论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亚审美形态”是指人的一种愉悦的观照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所体现出来的形式、情状和对象的特征。其表现特征和存在方式是一种社会心理。亚审美的社会特征一是尚未获得所有人的认同;二是“亚审美”从形态上看,总是处在流动变化之中;三是它的社会作用尚未被人们充分认识。亚审美形态的本质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表现,实际上反映了人的生存状况和存在形态。它背后潜藏着改变人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倾向。因此,亚审美形态的特点可以归纳为注重形象性、突出调侃性和社会化生产性。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社会中,亚审美形态的造型艺术作品正在广泛流行,同时现代人也习惯用亚审美的眼光欣赏各类造型艺术作品。它的特点是注重形象性、突出调侃性、社会化生产性,我们设计了一套调查大众审美取向和审美趣味的问卷,通过问卷分析大众对各类造型艺术的评价、艺术名人在大众心目中的状况以及大众的主要审美渠道。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的造型艺术中,以崇高为代表的经典审美正在退却,而以愉悦为代表的亚审美正在广泛流行,亚审美的流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主要原因是艺术范围的扩大与创作方式的改变;艺术品的市场化和艺术创作的商业化;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审美化;艺术传播媒介的多样化和传播方式的便捷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