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3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为了使文化财产免于偷盗、非法挖掘和非法出口的危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0年制定通过了《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该公约在防止文化财产非法流转的效力上存在缺陷,体现在出口许可证制度、偷盗或非法出口文化财产的进口限制、对善意购买人的补偿机制、危机条款、对经销商的管制程度等方面.1995年UNIDROIT公约弥补了1970年UNESCO公约的某些不足.1995年《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扩展了偷盗物的范围,非法挖掘的文物被视为偷盗物,并且公约对是否是审慎购买人设置了一定标准.  相似文献   
2.
分析鉴定考古材料属于科学研究行为,关注和强调的是认知的客观性。但对来历不明或盗掘文物进行研究鉴定,可能使文物学术价值转化为市场商业价值。文物的商业化——为了个人利益文物作为商品被利用——将导致对考古遗址的破坏,摧毁增进人类知识的基础。公共利益原则是科学活动的基本伦理原则。西方学界已认识到文物鉴定事关考古学职业伦理,对科学行为与伦理责任之关系进行了反思并制定了相应的伦理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3.
文化系统的结构分化和科技自身独立发展的内在需求共同导致了科学文化的孕育、诞生及其与人文文化的分离;这种结构分化与文化系统的要素整合又导致了两种文化相互吸引与排斥、同化与异化、竞争与合作、冲突与融合等互动关系的表现形式;并且这两种文化之间的互动,既是一个由上述两大类对立统一的互动形式不断反复地进行此消彼长的辩证否定过程,又是该两类互动形式交互渗透、相互交织的动态演变过程.两种文化之间由此不仅形成了相克相分、互立互制,而且形成了相生相合、互渗互补、互促互融等极为复杂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4.
美国学者Christopher Donnan使用盗掘文物进行学术研究事件引发了学界讨论.赞成者认为,考古学家应该对劫掠文物开展研究,尽其所能从这些文物中拯救出某些信息以弥补由劫掠所带来的损失.反对者认为,从考古背景中脱离的劫掠文物已经失去学术研究价值,并且研究此类文物可能因增加其商业价值而带来新一轮劫掠.针对此问题,美国考古学会制订了新的期刊编辑原则并修改了学会的伦理规范.论文提出,欧美学界对使用劫掠文物进行学术研究所涉及的伦理问题的讨论,值得中国学界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