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3篇
综合类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论魏晋南北朝的隐逸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魏晋南北朝的隐逸文学@郑训佐$山东大学文学院  相似文献   
2.
<正> 近几年来,在文艺研究领域中正悄悄地出现这样一种倾向,一些人在对研究对象进行理性分析的同时,更注重精神气韵的把握;在探寻客观价值的同时,更强调自身生命灵光的进发;在进行逻辑论证的同时,更执著感性形式的呈现。所有这些,都可谓一种诗意的回归。之所以说是“诗意”的,是因为它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和模糊性,之所以说是“回归”的,是因为它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而是一次必然的选择。的确,和冷静理智的科学研究相比,文艺创作固然有理性的一面,但更多的却是非理性的成份,这种非理性从广义上讲就是情感的自由飞  相似文献   
3.
<正> 李商隐是人们公认的唐季最重要的诗人,在短短的四十六岁的年华中,他创作了大量的丰神独秀的爱情诗篇,这些生命的结晶,构筑了诗人瑰丽的艺术宫殿,它以缥缈幽杳、沉博绝艳的面貌,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十分丰富的忧患世界。从这里,我们不但可以体会到诗人爱情生活的坎坷,还可以领略到“古来才命两相妨”的诗人政治上的失意和整个大唐帝国暮年的萧瑟景象。这种多层次、多结构的特点,把诗人的忧患意识推上了普遍的和历史的地位。商隐的忧患意识的发展脉络是十分明晰的,从总体上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婚前期(——838)(二)婚后期(838——851)(三)悼丧期(851——858),这三个时期以各自不同的特点,展现了不同的忧患风貌,共同组成了诗人完整的忧患意识,这不但为传达这种忧患意识的艺术形式——商隐的情诗取得了应有的价值,而且也为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取得了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4.
历史的对话──评王晓毅著《嵇康评传》郑训佐在中国历史上嵇康是一位才华相当全面的文化巨子,同时也是一个终生处于两难困境中难以自拔的复杂人物。他既对污浊的现实政治表露出不可掩饰的厌恶之情,但又不由自主地卷入其中;既以狂飙突起的气势催枯拉朽,但又以世故老人...  相似文献   
5.
解读汪曾祺     
汪氏的价值在于他是作家中出色的书家,又是书家中出色的作家,二者合一,便支撑起了一片 一般书家难以企及的艺术天空.但这一片天空已随着汪氏的逝去而逐渐黯淡.因为汪氏虽是双栖的,但更属于文学界.而文学界只关注他的文学建树;对书法界而言,汪氏在根本上不是圈中人士.身份如同票友,因此也不会对他报以过多的热情.这种身份的复杂性赋予了汪氏书法孤岛般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6.
《九愁赋》是记录曹植精神历程的一篇重要作品。在这篇自叙性的文字中,作者以旷古的忧怨和不屈的希求展示了虽然遭谗受谄但不改初衷的坚贞的形象。命运的坎坷已不再是生活强加给作家的困厄,而是深化人生的动力,政治的遗弃也不再是生命无谓的消耗,而是熔铸成了对自我价值的执著与精诚。  相似文献   
7.
所谓“书卷气”,是书家的文化性格在书法创作中艺术化的折射,其中含有社会信仰、伦理原则、美学风范等层面的内容。但不同的历史时期“书卷气”具有不同的内涵。以恋古心态看待“书卷气”只能使之面临被遗弃的尴尬,而完全将“书卷气”视为与现代意识格格不入的古典原则,无疑又会造成现代书法文化意蕴的缺失。  相似文献   
8.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对人生况味的体验,曹植的生命意识中逐渐融进了比较深刻的社会内涵。《节游赋》中由纵游到节游,由恣情极览到乐极生悲的情感变化,便体现了这种生命意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9.
魏晋文学中的悼时之悲是先秦两汉文学悼时之悲的历史延续。建安文学的悲时是在人的客体性与主体性激烈冲撞的历史情境中生发的,因此,以建功立业的方式超越有限的人生,是其人格上的终极关怀。正始文学从“道”的层面对时间进行审视,更富有哲学的深刻,尤其是阮籍所建构的“大人先生”人格体现了对时间的绝对主宰意识。陶渊明作为一个阅尽人世沧桑的文人试图以委运随化的方式消解由悲时引起的精神激荡,但时间的不可抗拒性又使他焕发出“金刚怒目”的情怀,因此,人生的悲剧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  相似文献   
10.
秦国地处岐山以西,为戎狄杂居之地。由于地理和种族因素的影响,形成了迥别于中原的社会风习:民性强悍,崇尚武功,自有一种原始的狂飚突起的性格。这使它在七国纷争的形势下,克服了精神上的优柔寡断,以所向披靡的力量击败了所有对手,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因处于中国的西陲,秦国在文化上与其它国家交融甚少,故表现得单一而贫弱。从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