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7篇
综合类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1.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引入中国已经十余年,对它的解释可谓五花八门。更多的人是从它的解构层面、游戏层面来理解,为当下流行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文化潮流寻找理论依据;却忽视掉了后现代思潮中深入历史肌理,召唤被压抑的声音,重新建构历史话语的建设性向度,也同时忽略掉后现代思潮在方法论层面上的理论建构。福柯的《规训与惩罚》恰恰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文本,让我们重新认识后现代主义的另一个维度,许是更为重要的维度。  相似文献   
2.
一一位笃信进化论的智者说:人是环境的动物。初次听到这句话我颇不以为然,如今我三十五岁,已经全面进入社会生活的轨道,方知此话不谬。我叫乔冠军,脑瓜灵活,思维敏捷,虽拥有博士学位,却学会了盘龙卧虎的隐忍之术,扑下身子猛干加  相似文献   
3.
"近代文学"研究实际是一个知识建构和人文积累的精神过程,其学科地位的确立、加强、耗散与位移无不随着时代精神的更迭与研究方法的革新而不断发生变化。五四一代学人奠基的"近代文学"与之后的"新民主主义论"不谋而合,都是为了建构"五四话语",确证现代主义神话的合法性。上世纪80年代"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提出,强烈冲击了以"五四"为源头的现代文学边界,在打破近代、现代、当代文学畛域的同时,建构了另一个"一体论神话"。90年代关于"中国现代性"问题的提出,为"近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晚清文学大批的现代性试验与冲动得到了追认,"五四话语"显得更加暗淡无光。新世纪以来的"文化研究"催生了学科边界的位移与研究视野的新融合,期刊研究、意识形态研究、种族性别研究等视角为重新观察"近代文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新的学术生长点便不期然浮出地表。  相似文献   
4.
民国初年文学既承续了晚清文学的丰富驳杂,也为启动五四新文学发生发展提供了文学经验和技术支持,其中文学报刊的繁荣、文学名家办刊、同仁杂志的运作方式等都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们所借鉴。但民初文学毕竟不同于五四新文学,其中最为显著的一点就是其趣味主义倾向,而这一倾向的贯彻与追求主要体现在民初文学报刊的市场化、市民化、娱乐化的价值取向上。  相似文献   
5.
在鲁迅的晚期杂文中,有一批直接针对20世纪30年代文化复古思潮而精心撰写的批评文字,其叙述方式和言说策略,迥异予以往杂文的创作思路,颇有特色.在揭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的新文人何以隐隐都有一种复古倾向时,鲁迅一般先从语言分析入手,以解析当时较流行的"文言复兴"话题为基础,运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巧来剖解文本及其裂隙,经由语言这个媒介,去探索语言主体在语言裂隙中所呈现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关系.鲁迅从语言的变迁中看到了"权势"的转移,发现了这种压迫机制产生的秘密方式,并用自己的杂文同参与生产这种压迫机制的人(不管是朋友还是师长)开展论争.  相似文献   
6.
郝庆军 《中州学刊》2013,(1):161-166
到1918年前后,以《中国黑幕大观》、《上海黑幕》等书的出版为标志,现代"黑幕小说"的繁荣达至高峰。"黑幕小说"在当时社会引起的反响和争议是强烈的。"黑幕小说"遭遇了新文学家强有力的批评与阻击。这种现象的发生,恰恰表征了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自此以后,现代新文学作为一支新军逐渐占领文学历史的舞台;而以"鸳鸯蝴蝶派"为代表的通俗文学以及古典文学开始淡出历史中心,成为一个次要的角色,通过不断的内部调整,比较低调地默默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7.
论萧红小说的死亡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重论及萧红小说死亡主题的两个方面 :一是从死亡反观生命的情感表现 ;二是面对死亡不屈不挠的生存哲学。死亡主题也是生命主题。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着浪费严重、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等问题。这既有观念、政策、法律方面的原因,也有技术方面的原因。完善立法、加强执法和法制宣传,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萧红与萧军、端木蕻良的感情纠葛历来被当作文坛趣闻广为传诵,他们之间的浪漫故事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但对观念的演绎和对潮流的趋从往往使研究者忽略掉萧红的真实遭遇和处境,从而漠视了她身上朴实自然的人格因素和生生不息的人性力量。本文用史料考证的方法,通过文献材料的爬梳与辨正,通过文本的细读与分析,旨在对萧红真实的情感历程予以重新勘察。提出“二萧”结合并非因为爱的缘故,他们走到一起更多是因缘际会、出于现实考虑和功利需求;从更为具体现实的因素,如身体的健康状况、家庭暴力、“婚外情”等方面考察萧红与萧军分手的必然性;进一步分析萧红缘何不顾众多朋友的劝阻,执意投向端木蕻良的怀抱的深层心理。  相似文献   
10.
作为研究方法的知识考古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福柯的研究者都承认 :谈论福柯并不难 ,难的是理解他。他的传记作者米勒甚至沮丧地说 ,“你自以为掌握了他 ,他却在背后嘲笑你的肤浅和无知”① 。但这并没有阻碍人们对他研究的兴趣和热情。事实上 ,崇拜和迷恋他的人正与日俱增。正如德勒兹在福柯的葬礼上说的那样 ,我们可能曲解他、误解他 ,但是 ,为了进一步观察和思考 ,为了让我们的大脑跟上大师的步伐 ,我们必须去靠近他、倾听他、把握他 ,惟其如此 ,我们才能对得起这位思想大师 ,才能进入我们眼前这颗智慧的灵魂。基于上述理由 ,笔者仅就个人的目力、才力所及 ,不揣浅陋 ,从研究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