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0篇
  2003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今年是我国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诞辰95周年.老舍先生是我国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也是较早走向世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作家之一.为了进一步推动老舍学术研究向更高层次发展,更好地弘扬我国新文学的优良传统,中国老舍研究会、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吉林艺术学院、吉林省教育学院、长春光机学院、吉林师范学院东北历史文化研究所、吉林省文学学会、吉林省满族文化研究会、伊通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长春市房地局等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机关,以及吉林省真元医药保健品有限公司、吉林省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公司、长春市春城酿酒公司、长春市长晖  相似文献   
2.
老舍究竟何时赴美讲学?其说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一九四六年春,去美国讲学。”(山东师院中文系:《老舍研究资料汇编》第194页,1960年版。) 2.“老舍先生于一九四六年五月接受美国国务院的邀请,赴美讲学。”(黄苗子:《老舍之歌》,  相似文献   
3.
一九四五年十二月,老舍在回忆录《八方风雨》中曾记述道:“这时候(1938年——笔者按),我还为《抗到底》写长篇小说——《蜕》。这篇东西没能写完。《抗到底》后来停刊了,我就没往下写。”关于老舍的这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蜕》,据我们目前所接触到的有关老舍的研究资料和文章中,均未见有人提及过。  相似文献   
4.
老舍的小说创作充满了悲剧意识和忧患意识。如小说《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老舍的创作风格,源于作家发自内心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老舍小说的悲剧意识和忧患意识,是作家的一种美学追求,也是“爱”的另一种体现。他的带有苦涩味道的幽默,并非冷潮热讽,而是引导人们在笑人笑己中,把读者的精神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老舍是一位以描写北京市民社会生活而著称的作家。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勇于独辟溪径的人。关于这些方面,已有许多文章作了详尽的论述。但是,却很少有人论及外国文学对老舍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及老舍从外国文学中所得到的借鉴。本文则就这个问题,作些粗浅的探  相似文献   
6.
在“十大”精神鼓舞下,在深入开展批林批孔的政治斗争中,我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批彩色故事片《火红的年代》、《艳阳天》、《青松岭》等,伴随着社会主义文艺新花的竞相开放,和广大工农兵群众见面  相似文献   
7.
老舍之死的信仰考问郝长海,王树海"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离开我们已近30个年头了。多年来的研究探索,学界似已澄清了一个基本事实──老舍并非法律意义上的"他杀",乃投水"自尽",这在学界已无大的争议。然而,"自杀"的原委、"自杀"的深层文化心理以及"自...  相似文献   
8.
前一时期,文学批评界忽然刮起了一股否定“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的风浪。在一些人们眼里,“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品,根本不值一哂。与此相反,绝大多数文学评论家和工作者,在默默地进行着潜心研究,并以其对具体作家作品的精细、公允的分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期 ,中国历史的现代转型已经深入到文化的核心价值层面 ,并由此带来文化肌体更为痛苦的排异反应 ,五四文化激进主义者正是以峻急的文化批判态势把中国历史推向了新生 ,但是作为新旧文化价值的必然连接体 ,他们更承受着历史过渡期带来的历史重负和心灵绞杀 ,呈现出文化、心理结构的悖论状态 ,从而也成为一个时代的表征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创作个性是十分鲜明而强烈的。我们每次读老舍的作品,不论是哪个时期的作品,也不论是长篇还是短篇,我们总会感到他的作品中有一股特殊的味道。什么味道呢?我认为起码有这么三味:苦味、京味和趣味。把这“三味”归为一味,就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