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9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正> 有关杞国的资料,是比较少的。春秋末年的孔子就曾经说过:“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汉代的司马迁也有类似看法,他说;“杞小微,其事不足称述。”不过,有关杞国历史的几个方面,还是比较清楚的,其一,它是夏禹后裔所建的一个国家,而且建国时间较早。《大戴礼·少间》:“成汤既受天命,乃放夏桀,散亡其佐,乃迁姒姓于杞”。在甲骨文中,有杞这个地名,据后人考证,此杞的位置,即在今河南杞县一带。甲骨文中又有杞侯这个称号,证明了《大戴礼》的记载是可靠的。其二,杞建国后的  相似文献   
2.
<正> 孔子诛少正卯一事,发生在春秋末年。那时,社会正处于大变革时期,社会各阶级、阶层为了捍卫和谋取各自的利益,必然进行各种性质与各种形式的斗争。孔子从保守派利益出发,利用身为司寇的权力,杀掉主张革新的少正卯,这本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情。然而,自宋代以来,有人却对此事之有无提出了疑问,于是,在孔子诛少正卯问题上便产生了“实有说”与“伪造说”两种截然对立的看法。“实有说”相信孔子诛少正卯确有其  相似文献   
3.
<正> 鲁国约于公元前十一世纪在曲阜一带建国;建国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高度发展,对当时各国更有很大影响。这,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鲁国建国前这一带文化的发达是分不开的。(一) 鲁国建都曲阜。曲阜一带就是指以曲阜为中心的、当年鲁国的辖区而言。东汉应邵在解释“曲阜”之名的来历时说:“城东有阜,委曲长七、八里,故名曲阜”(转引自乾隆版《曲阜县志》)。今之曲阜城东,还残留着一个委曲八、九里长的大阜。这一情况说明,今  相似文献   
4.
微国史考略     
<正> 约在商周时期,曾存在过一个被称为微的小国。但由于有关资料较少,再加上后人对这点仅有的资料认识不同,因而对微国的历史,始终难以理出头绪。近年来,由于在陕西扶风发现了微族窖藏铜器,才使我们有可能对微国历史有进一步了解。有关微国的资料,约有如下一些: 资料之一。古代微与郿读音同,是一个国家。甲骨文中有关于郿的资枓,也有关于微的  相似文献   
5.
<正> 在西周和春秋时期,在我们国土上,曾存在过一个名为(成阝)的小国。关于(成阝)国的来历,《左传》僖公十四年载:“管、蔡、(成阝)、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邦、郇、文之昭也”。杜预注:“十六国皆文王子也”。《史记·管蔡世家》:“武王同母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  相似文献   
6.
在评价班固与《汉书》的问題上,冉昭德同志提出了一系列奇奇怪怪的论点,并陷入重重的自我矛盾之中。例如:他一方面承认班固是“为当时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的”;另一方面,又说班固“在评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方面也作出某些真知灼见的判断”,班固“对事务的看法,不偏执一端”等等。他一方面承认在《汉书》中记载了“大量客观存在”的“五行迷信的  相似文献   
7.
<正> 春秋时代,在今山东省莒县一带,曾存在过一个被称为莒的小国。据文献资料记载,它原由东夷民族所建,至战国时期被楚国灭掉。为了了解我国古代史中的这段历史发展过程,从而了解所谓东夷文化的特点,有必要对莒国的历史进行一番考案。但是,由于有关莒国的资料太少,加上本人水平所限,很难就莒国史的诸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只能就其中的几个问题,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孔子与阳虎     
阳虎是春秋末年鲁国季孙氏手下的一个家臣,曾和孔子多次发生关系。科学地分析孔子与阳虎关系,可以有助于对孔子的评价。阳虎,《论语》中称阳货,鲁国人。其住址与早年事迹不详,只知他有一个从弟,名叫阳越。从他曾担任季氏的家臣来看,其出身当非贵族,至多不过属于士阶层。关于他从何时担任季氏家臣,史无明文记载。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季氏(?)士时,他已担任季氏家臣,而孔子当时的年龄只不过二十岁左右。按孔子二十岁时,为公元前532年,阳虎被赶出鲁国为鲁定公九  相似文献   
9.
<正> 杨伯峻先生编著的《孟子译注》一书,无疑是一部颇有影响的著作.但是,我感到该书对"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章的译文,有几处不符合孟子的原意,今提出来与杨先生商榷.《孟子》原文: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