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性的提出为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实质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这对于进一步明确现代文学的学科特性、重构现代文学研究体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从现代性的角度来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必然会涉及到对作家、作品以及作家的审美价值取向的重新审视与评判.有关现代性的研究除了要对文学内部多种文学成份的现代性因素进行考察,还应对种种有关文学活动的外部因素进行审视与观照.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红色文艺作品不仅仅是因叙述革命历史而具有了自身的特质,它更为重要的功能在于以革命为意义元点而对历史生活进行文本化的组织与叙述.革命在红色文艺作品的叙事中不仅组织着叙述对象的个体人生意义,同时也组织着有关历史的宏大叙事.  相似文献   
3.
郭剑敏 《阴山学刊》2004,17(4):41-43
文化全球化需要多元文化的共同参与,东方文化有责任与西方文化一同来维护全球文化的生态平衡。西方文化现代性的发生、发展保持着先行的位置,但这只能说明其在这一历史发展阶段具有领先性,并不足以说明其全部文化的完美性。东方文化所包含的智慧、哲学与精神有其自身的魅力,同时,它必然会随着东方文化现代性的发展而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发出光彩。  相似文献   
4.
吴秀明  郭剑敏 《学术研究》2006,(12):115-119
在当前的文学史书写中,中国现当代文学仍处于一种合而不通的状态,这其中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打通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首先要充分认识现代性在百年中国文学语境中所呈现出的复杂性与阶段性的特点。在这一前提下,正确理解延安文学和体制化文学的现代性内涵及其特殊的文学史意义,是整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为东西文化的交融与互补提供了可能.与此同时,东西文化现代性发生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向发展中的东方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启蒙策略、革命策略与退守策略三种文化现代性的建设方案.它们彼此冲突又相互影响,构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发展的复杂的历史状况.文化东亚的客观存在,使得中国及日本、朝鲜和韩国等东亚各国现当代文学在文化全球化以及现代东方文化发展道路上肩负着重要的文化使命,深入研究与探讨中国及东亚现当代文学的现当代性之路也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雷雨》以错位的家庭角色的冲突为表征,从不可抗拒的命运与人的内在欲望两个方面探究了人的悲剧性存在.作品中,由周、鲁两家构成的这张命运之网有着极大的破坏性,极具毁灭性与悲剧性,这种破坏性冲突力量的形成根源于剧中人物家庭角色的错位.错位的家庭角色成为剧作组织冲突线、推动剧情向前发展以及塑造人物性格、探究人性奥秘、开掘人生悲剧性的内驱力.  相似文献   
7.
文本是各种文学史信息交汇的一个场域。解码式文本阅读是将文本自身以及文本的生成过程、生产方式、流通转换、接受阐释看作是一个个承载着种种文学史信息的环节来进行解读,它涉及到了对文本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通常的方法有:文本细读、文本生成过程的研究、文本的版本学研究、文本的互文性研究以及文本的改编与接受状况研究。  相似文献   
8.
<将军底头>和<迷舟>分别是施蛰存与格非历史题材小说中的代表作,比照之下可以看出,两部作品在情节结构、角色设置、冲突模式以及人物心理分析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共同之处.在讲述历史事件的方式上,都侧重于对人物内心世界以及潜意识活动的展现,从中也可以看出新历史小说与施蛰存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历史题材小说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以来的文学期刊一方面对现代中国的文学革新、文化传播、思想理论宣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孕育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群落的重要场域。当代文学期刊是当代文学活动最为重要的承载者、记录者,当代文学生产机制的运行、当代文学创作格局的形成以及当代文学思潮流派的兴起都与当代文学期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当代文学期刊的深入研究必然会极大地拓展当代文学的研究空间,同时也会极大地丰富当代文学研究的学科内涵。  相似文献   
10.
2009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浙江大学吴秀明教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生态场>.这部论著以开阔的学术视野,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论述.该书的出版,为当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拓宽了视野,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