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小说《西游记》不是如实记述西行历程,而是“惟凭意造,自有心得”的神话。大大夸张的、变形的、虚幻的描写,以孙悟空为主要人物的取经四众形象,以西天之路为主要背景的形象体系,意在表现人的精神演进过程,表现对心性问题的思考。西游不是写实地之游,而是写人的精神漫游,写厚德载物与自强不息的精神漫游。孙悟空的故事及全书形象体系,寓言般地概括了人的心性修持、人格完善的心路历程。作品的回目标题和诗词韵文,提示作品寓意,多层次象喻结构表现作品寓意。宋、金、元时期禅宗、理学的发展,全真教的兴盛及心性学说的发展完善,是育孕这部小说的思想文化背景。《西游记》体现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主要就在心性修持问题上。  相似文献   
2.
开心一笑独存赏鉴———《西游记》艺术探微郭明志《西游记》是神魔题材类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小说表现了非常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奇思妙想,叹为观止,而且达到了奇幻与其内在真实的和谐统一,神奇而逼真。作者笔下的人物事件,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古往今来,...  相似文献   
3.
编辑工作是社会精神产品生产过程的中介环节,是以出版和传播为目的的社会文化活动,是在出版和传播之前按照某种标准选择、加工的社会文化职能。编辑就是这种职能的执行者。自从有了大众传播媒介以来,任何具有固定的物质形式的精神产品,如书籍、报纸、刊物、音像制品等无不经过编辑的选择、加工,才能实现其传播日的并取得最大的传播  相似文献   
4.
在<全金诗>出版之后不久推出的<全辽金诗>,订正了<全金诗>的一些错误,辑佚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它存在的疏漏和谬误甚多.特别是<全辽金诗>在诗篇收录、标点断句、文献标注规范,诗人小传考订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不能不辨析指出.  相似文献   
5.
郭明志 《北方论丛》2002,(3):126-127
刘勰在谈到<文心雕龙>命名的含义时说:"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说明"文心"是指探索作文的用心,指写文章时对心思的运用.刘勰在这里极其赞赏"心"字的内涵.陆机<文赋>也写道:"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他们都共同注意到"为文之用心"这个问题,这实际涉及到作家的创作心态问题.文学作品是作家心态借助语言而外化的一种形态,作家的情志、心态倾注在作品中,形成作品的丰富意蕴和不同风格,因此,探究"为文之用心",探讨作家的心态内涵,或者从"文心"的角度解读作品的意蕴,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考和启迪,会开启一个新的研究境界.关四平博士的<中国古代文学丛论>(大连出版社,1999年出版)就是他近十年来细细寻绎"文心"之作.他的勤奋、用力,加之敏悟和精鉴,使他的探讨深刻、透辟,往往发人所未发,新意迭出,洋洋大观.  相似文献   
6.
论“西游记”续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续书是中国小说创作的一个带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多有续书,形成同一题材故事多种敷演生发的异彩纷呈的文化景观。明代中叶吴承恩百回本《西游记》问世,流传很广,影响甚大,于是,在明末清初,改编、仿作、续书送出,一时蔚为大观,形成独具特色的"西游"文化系列。这些续书流传至今的有《续西游记》、《后西游记》和《西游补》。《续西游记》一百回,明无名氏撰。此书流传甚少,一向为学界罕睹。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云:"又有《续西游记》,未见。"北京大学中文系编师国小说史胁仅提到"出现了《续西游记》"而未作介绍…  相似文献   
7.
郭明志 《学术交流》2003,(10):159-161
中秋民俗中积淀了久远的诗意。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的秋祀祭月,月亮与嫦娥民间传说的丰富和定型,为中秋赏月注入灵动的活力。历代文人的咏唱,丰富了中秋赏月的内涵,中秋节民俗的种种具体事象,体现了和合圆满的追求和企盼。  相似文献   
8.
孟子和庄子都是先秦诸子中论气的大家 ,作为儒道两家的代表 ,其论气思想各有不同内涵 ,亦有共同之处。他们都推崇理想的人生境界 ,都把气置于天地人系统中作整体考察 ,探索其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关系 ,都具有贯通人天的心理体验。由于“道”不同 ,而各自做出了不同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惮赫若雷霆 浩汗若河汉──韩愈散文的雄浑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愈散文,与杜诗、颜字、辛词,同为后期中国封建社会审美文化的杰出代表。“它们在精神气质上是儒家,而艺术形式包括内容比之温柔敦厚多了一些沉郁悲凉,严厉端直乃至长歌以哭。”①它们不仅体现了我们民族刚健弘毅、自强不息的精神,而且体现了我们民族所崇尚的至大至刚的阳刚之美,“返虚入浑,积健为雄”的雄浑之美。对于韩文的审美特色,前人多以这样的自然意象比喻概括:“韩吏部之文,如长江大注,千里一道,冲激浪,纡流不滞。”②“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蛟龙,万径惶惑,而抑遏蔽掩,不使自露,而人望其渊然之光,苍然之色,亦自畏避不敢…  相似文献   
10.
刀圭与《西游记》人物的别名代称郭明志在道德典籍中,在诗文作品中,经常可以读到“刀圭”一词,这个语词积淀了深厚的道教文化因子,飘逸着浓郁的仙风道韵。刀圭的本义是量取药物的小器具。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汉代医药木简中,已可见到“刀圭”的名称:“冶合使病者宿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