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0篇
综合类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葬花吟》是一首真淳自然而又深于兴寄的悲歌绝唱,妙兼沉郁幽婉与悲愤激烈,其悲剧情韵的深沉凝重尤甚于“红楼”诸诗。正如屈原《离骚》之以香草美人自喻情怀,曹雪芹也是借感春怜花的淑女倾诉满腹辛酸与一腔孤愤。其中虽然吸收了传统文化的养分以丰富诗歌的人文精神及艺术内涵,但归根结蒂是自己出入宇宙人生的曲折心路的艺术概括与高度诗化,抑塞磊落之气与感愤悲摧之情尽从肺腑中流出,正所谓“风格即其人”。  相似文献   
2.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妙在寓生活哲理于日常情景中,其“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情与“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静气交融互济,相得益彰,表现出作者坦荡旷达的胸怀与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而《大学语文》编者所谓“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生活中痛苦复杂的心情”则与原作意象不合,又谓“退隐”云云也失之穿凿。我们只有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全篇气脉并设身处地以求情、景、理的圆融浑一,庶可接近原创进而得其神韵。  相似文献   
3.
“五四”运动前夕是中国文化转型的重要时期。在“文学革命”的大浪新潮中,震聋发聩的《狂人日记》应运而生。这是《新青年》上率先推出的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也是鲁迅先生为时代潮流呐喊、向封建营垒宣战的檄文,其“表  相似文献   
4.
一般所谓诗歌意境,大抵指客观事物与作者情感水乳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这毕竟只是就作品本身的固有内蕴而言,即着眼于审美对象一方。实际上,意境的审美还包含鉴赏者的主观活动。概乎言之,意境审美是两种审美深度的相因相成:一是诗歌意境自身内含的客观深度,一是鉴赏者所具有的想象、联想能力与文化素养以及感情体验等方面的主观深度。基于这两种审美深度不同程度的化合,意境的审美价值也相应地显示出不同的层次。因此,对于一个完整的意境审  相似文献   
5.
在曹雪芹笔下,薛宝钗诗词大都内涵丰富,醇美清新,托物寓兴之际,语不秾艳纤巧而意象浑化无迹,自家品性深蓄其中。本文在涵泳意境的同时,也适当地结合小说内容探索宝钗性格的和谐性与丰富性,并兼及其悲剧性结局。论述中破立结合,言皆有据,力求还宝钗以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中人名、地名的谐音双关义大都一目了然,但封肃的姓名与籍贯则相对含蓄。我们只有结合其人其事及相关的内容,才能理解隐寓名贯间的意味,进而深入全面地领悟作者借音托名的“春秋笔法”之妙。  相似文献   
7.
在诗歌意境审美中,除了主客观的异质同构有利于进入艺术鉴赏的佳境外、主观的差异性也不容忽视。但对此却须从两方面看。 一方面,审美主体若能不囿于陈说,充分驰骋各自的艺术联想与想象,对诗境作出独特而富于审美意义的再创造与再评价,则将大大有益于诗歌鉴赏局面的繁荣及艺术审美水平的提高;而另一方面,若无视意境的客观性而率意标新立异、强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虽然对传统文化多有反思和批判,但对其中的精华也从不拒绝吸收。 只要细看《中国小说史略》中诸多赏音至论和“横眉冷对千夫指”一类声情并茂的诗句(先生所留下的近七十首旧体诗多臻绝唱),就不难悟出他与民族文化渊薮的密切关系。先生曾在《〈木刻纪程〉小引》中指出:“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  相似文献   
9.
《史记》不仅兼有"不虚美,不隐恶"的历史价值及语言艺术多方面的审美价值,而且知人论世、鉴古讽今意味深长,从编排体例到具体内容都以人的活动为中心。尤其是人物传记中全面确立了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主体地位,形象地展示了人的生存状态、生命价值与不同个体的人格特质,充分体现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终极关怀与充满忧患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0.
唐人传奇指唐代文士用文言写的短篇小说,小说在古代曾被看作搜奇志怪而“不本经传”的卑微“小道”。唐代小说以“作意好奇”而被称为“传奇”,当初自然也含贬意。不过名义上虽摈诸正统文学之外,而其实“世间则甚风行,文人往往有作,投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