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0篇
综合类   1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书属“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据作者“后记”云:“1962年中华书局曾出版北大、北师大两校中文系师生编《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本资料新编在体例上一仍其旧,所收条目则为前书所未收录者。资料来源除序、叙、书、议、论、跋等一类‘诗文评’古籍外,还侧重关注历代文学家的创作。”正文:“南北朝至唐代”收154位作者306则资料;“宋代”收208位作者382则资料;“辽金元”收128位作者258则资料;“明代”收175位作者237则资料;“清代”收238位作者311则资料;“现代”收25位作者49则资料。书尾有“后记”。全书152万字。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8…  相似文献   
2.
关于朱光潜“静穆”说的论争及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朱光潜评陶潜“静穆”说的论争由 2 0世纪 30年代持续到 90年代 ,在现当代文学、文艺美学领域影响较大。鲁迅在“静穆”说提出之后即予以批评 ,认为陶潜决非完全超于政治和世俗的“田园诗人”、“山林诗人” ,他还向往激烈的反抗。建国后 ,朱光潜由美学上的唯心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对自己的文艺思想进行反思 ,对鲁迅的批评虚怀接纳 ,引发了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之后对“静穆”说的看法学界趋于统一。 90年代 ,有人对鲁迅的意见及建国后对“静穆”说的一系列批评提出质疑。本文认为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环境去肯定“静穆”说 ,因为在民族危急、中国两种命运大决战的年代推崇“静穆”会麻痹青年 ,瓦解斗志  相似文献   
3.
庾信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家,他的作品不仅真实地再现了他的时代,而且集六朝文学之大成,开唐代文学之先河,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庾信少年早成,才气横溢,加上后半生颠沛流离,历尽坎坷,在冲向艺术顶峰的道路上,不畏险阻,勇于攀登,为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学宝库提供了不少永放异彩的不朽篇章,对推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创作实践表明,艺术只有植根于生活的土壤,发自真挚的感情,方能获得永久的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学术坛坫就重写文学史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回顾前段讨论历程,不难发现论者都集中于文学史观念更新、视角的改变、架构的设计、方法的探寻等少数课题上,而对文学史的目的、任务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却从未见人问津。在某些人心目中,它也许是不屑一顾的旧观念,是文学研究中急功近利思想的回潮。也许把它当作50年代大专院校教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以来,我国学者运用不同的理论工具、思维角度和文艺观念,研究陶渊明的思想和艺术,努力将陶渊明的智慧和创造溶进现代文明,具有科学形态的陶渊明研究逐渐定型,直至发展成为一项专门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分支学科──陶学。本文就陶学的由来和走向作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评陶潜“静穆”说的论争中存在着方法论层面的尖锐对立。从方法论角度透视当前陶学研究, 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尊重事实和尊重历史, 证据要充实, 语词要精确, 谨防学术讨论异化。  相似文献   
7.
第五讲 探赜索隐 聚讼纷纭 明代,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转入晚期,各种社会基本矛盾进一步深化,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农民反抗地主的阶级斗争,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利斗争,使当时封建统治陷于不稳,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为了稳定局势,明代统治者大力宣扬封建道德和王阳明的主观唯心主义,以作为维护封建秩序的精神力量,又极力想把文学创作变成歌功颂德、消遣享乐的工具,以作为宣扬专制统治、推行教化的教材,挽救当时封建统治的政治危机。明代陶学,就是在上述政治、思想和文学环境下,逐渐走上学术复苏的道路,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成为整个陶学发展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8.
鲍照(公元411前后——466),南朝宋的著名诗人。他在文学上的杰出成就与其开明的政治立场和爱国思想密不可分,这是鲍照研究上的重要课题,但历来未见有人重视。本文试图从这个角度初作探索,略陈己见,以期就正于国内专家和广大读者,进而引起深入的讨论。一鲍照是一个政治上具有开明立场、进步理想和远大抱负的诗人,其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同他所生活的时代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庾信虽然未曾给后世留下什么洋洋大观的论文名篇,但他关于文学艺术的重要见解却散见于他的诗文里,其中不乏闪闪发光的思想光辉,历来有关庾信的研究著述,鲜有注意及此。本文就是企图初步探讨一番庾信关于文学艺术的基本见解,以补阙如。关于文学艺术与时代政治的紧密联系,庾信继承先秦儒家传统的诗歌理论,高度重视文艺的教化作用和认识作用:“移风广轩历,崇德盛唐年。成文兴大雅,出豫奏钧天。”(《燕射歌辞·变宫调》)指出自黄帝轩辕以来,移风易俗,都离不开诗歌、音乐的教化作用,有道之君无不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闻音能辨俗,听曲乃思贤、感物观治乱,心恒防未然。君子得其道,太平何有焉。”(同上)勉励统治者注意通过文艺考察政治的得失和社会的治乱,  相似文献   
10.
庾信思想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庾信是魏晋南北朝文学集大成的杰出作家,开唐代文学繁荣之先河,继往开来,功绩显著,彪炳百代。建国三十多年来,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学术界对其道德文章颇多非议,影响所及,缭绕在庾信周围的阴霾,至今未散,有些疑难问题久拖未决,无人触及。现择其要者,略陈管见,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