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伊公是个广受宁化县河龙乡53个聚落祭拜的神明,它的信仰曾一度扩大到长汀县以及江西省石城县等地.本文以伊公信仰为分析对象,利用地方志、族谱、清朝的碑文以及田野调查资料探讨民间信仰的正统化与地方化问题.认为从伊公信仰的缘起可印证在宋代民间信仰的正统化与地方化是同步的;伊公信仰的扩大受到了官方的推动、经济交往的延伸、姻亲关系的牵引、宗族迁移的播散以及抚慰乡民焦虑心理的需要所影响,它的扩大过程同时也是它与当地社会的环境、经济、民俗文化及民众心理相结合,即地方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客家是个形成于赣闽粤三省交界地区,由中原南迁汉族与南方畲族等土著民族融合而成的族群.本文重点阐述了传统客家社会宗族合力创族学、设学田之俗,进而分析了客家人的崇文重教观念在民间信仰、居住建筑及装饰、民间熟语与童谣儿歌及其它民俗方面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客家妇女生育信仰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育信仰是民间信仰的一种,起源于原始社会民众对生命现象的崇拜。它包括孕体崇拜、女性崇拜、图腾崇拜、男性崇拜、生育神崇拜,还包括求育巫术、禁忌等。本文结合笔者在客家地区所作的田野调查与前人的文献资料,对客家妇女的生育信仰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客家”是汉族的一个民系。这个民系自形成以来,其奋力抗争、爱国爱乡的精神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展现得淋漓尽致。从来元以来的历次反异族人侵斗争,到民族危机空前的近现代,再到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当代,客家人中涌现出许许多多杰出的人物,留下了众多动人的事迹,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抗元斗争。南宋末年,随着元统治者侵掠的深入,南来王朝危在旦夕。处于一片混乱中的南来大臣们负生怕死,纷纷主张求和。抗元英雄客家人文天祥以一介书生,奋起勤王,抗击元军。由于势单力薄,不幸兵败被俘。被俘在元大都的日子里,…  相似文献   
5.
钟晋兰 《民族论坛》2004,(11):53-54
历史上的畲族是个只有本族语言、没有本族文字的民族,欲了解畲族早期的历史状况只能依靠外族的文字记录以及畲族内部的口传历史。在客家先民大量南迁之前,闽西是畲族的主要分布地,在闽西客家八县中,现在仍有许多居住着蓝、雷、钟等畲族姓氏的村落。在这些村落及其邻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一些古老的畲族风俗,流传着不少与畲族有关的传说。遗憾的是,这些传说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对此进行研究的更是廖若晨星。本文试对闽西流传的两则畲族传说进行解读。传说一:很久以前,汀州管八县,八县都是客家人与畲民居住的地方,但畲汉不通…  相似文献   
6.
古坊村是福建省上杭县管辖的一个村落,村民分属于畲族与客家两个族群。由于长期的共同生产、共同生活,两个族群的文化已经涵化,文化边界相当模糊,两者在语言、宗教、经济、民俗与共同的历史与记忆等方面都难分彼此。村民长期没有客家与畲族的分类,族群意识十分谈薄。20世纪80年代之后,村中钟姓恢复了畲族的民族成份,普通村民逐渐有了一些关于畲族与客家的认识,但其族群意识仍然很弱,他们对畲族、客家相关的知识仍然十分有限,并且对畲族与客家的认识受到教育程度、年龄、性别、职业与身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一、前言闽西是目前学界所称的"客家大本营"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随着客家先民的南迁,许多盘、蓝、雷等姓畲族向东、向北迁移,使闽粤赣边逐渐成为客家人的聚居地。但今天仍然生活着一些畲族,包括上杭县已被官方承认、恢复了畲族成份的蓝、雷、钟等姓,以及长汀、武平、永定等客家县中未恢复畲族成份的畲姓。据傅衣凌先生的考证,畲族中除了盘、蓝、雷、钟4大姓外,还包括陈、黄、李、吴、晏、辜等近20姓,①不过这些畲姓在闽西无论自称还是他称都已是汉族。大本营内客家人的不少生产、生活习俗都受到畲族的影响,从中可以看出畲客长期共同生产生活的历史痕迹。  相似文献   
8.
客家妇女的守志与再嫁——以族谱记载为中心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族谱对传统社会客家妇女守志与再嫁的记载,可以发现两种互相矛盾的记载:一种记载客家地区贞节观念浓厚,鲜见改嫁者,因此记载贞女节妇的传记在族谱中频频出现;另一种则记录了大量夫死改嫁者,与此同时,守志者却寥若晨星.这两种现象反映了修谱者的立场与观点,前者受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深厚,用官方话语书写,以寡妇再嫁为耻;后者受主流意识形态影响较小,比较真实地记下了民间社会寡妇的再嫁现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