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9篇
综合类   4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护国运动的领导权究竟属于谁?史学界的解释仍是模糊不清的。迄今为止,主张护国运动的领导权操于以进步党人为主体的立宪派之手的观点,仍为文学界大多数人所接受。这个观点,只注意了立宪派的政治活动,而忽视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活动;只注意了滇、黔、桂等省的军事斗争,而未顾及革命派在全国范围的大量军事斗争。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这就不能不使一些近代史专家对此提出疑义。早在1956年,胡绳武和金冲及就撰文提出:“云南护国运动的真正发动者,是受革命民主主义思想薰陶的新军军官。”然而,“受革命民主主义薰陶的新军军官”权是个概念模糊的军事政治阶层,他们依附于各派政治势力,既无明确的政治  相似文献   
2.
计划经济或统制经济与自由经济理论阵营迥异。就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经济思想的整体风气而言,呈现出由崇尚计划经济或统制经济到回归自由经济的转向。众所热议的计划经济或统制经济概念内涵纷杂,大致包括苏联式计划经济、德国式统制经济和战时经济统制三种成分。抗战前期,由于苏德经济模式以国家干预为特征,以国防建设为导向,与中国加快经济发展、建设国防的社会需求相切合,受到中国思想界极度追捧。1943年以后,与美英自由经济模式重被重视相应,苏德经济模式成为不少论者反思的对象。然而,在另一部分论者仍坚持国家经济干预论的情况下,中国思想界在计划经济、统制经济与自由经济问题上表现出严重分歧与对立。  相似文献   
3.
西安事变期间,中国共产党对张学良、杨虎城究竟采取了怎样的政策?这个问题似乎已成定论,并无重新说明的必要。但是,对于事变后张、杨的个人命运和结局,现代史学界不时出现的某些说法,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例如,有的论者就认为,早在西安事变前国共双方即已秘密“搭线”,且“一切条件大抵都达到协议”,及至事变发生,国共双方又就事变的解决进行了“幕后交易”,而“这些国共之间的秘密来往,当然张学良都被蒙在鼓里”。是故“西安事变一出来,张学良立刻打入败部,他在三边关系(指中共、南京政府与西安—作者注)里,立刻成了…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学术讨论会综述阎书钦河北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学术讨论会于1995年7月4日至7日在石家庄举行。这次讨论会入选论文74篇,是建国以来河北省规模最大的一次研究抗日战争史和抗日根据地史的学术盛会。与会学者主要围绕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5.
6.
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界"现代化"理念的形成及内涵流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阎书钦 《河北学刊》2005,25(1):187-193
早于2D世纪50年代西方学术界全面阐述现代化理论约二十年,中国知识界即于30年代阐述了自己的现代化理念。这种现代化理念,成为三四十年代他们设计中国发展路向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点。"现代化"概念,由中西文化讨论中的"西化"概念引申而来。它被知识界广泛使用,实际上要早于1933年7月《申报月刊》所组织的现代化讨论。由"西化"转变为"现代化",意味着文化认识坐标由"中"与"西"的地城坐标向"中古"与"现代"的时代坐标的转换。三四十年代,"现代化"内涵也有一个由空泛的文化问题向近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化等社会经济问题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阎书钦 《河北学刊》2008,28(1):82-88
所谓工业化,是指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过程,包括三个层面:机械化生产、工业经济、工业社会。然而,为学术界长期忽略的是,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知识界就对工业化的这三个层面作了明确阐述。在20世纪30年代以至抗战初期,大家对工业化的理解比较狭隘,主要指作为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机械化"。但是,抗战时期,尤其是自1943年以后,这种思想态势出现明显变化。首先,许多论者开始热衷于从整体经济变革角度全面阐释工业化概念。他们把工业化视为包括工业、农业、矿业、交通、金融等各方面的整体经济变革。在从整体经济层面全面阐释工业化概念的同时,自1943年以后,知识界又开始从整体社会变革层面认识工业化问题,并明确把工业化与整体社会变革联系起来,提出了"工业化与社会改造"命题,亦即今天所说的"工业社会"。从机械化、工业经济到工业化与社会改造,知识界对工业化的认识步步深入,这标志着中国知识界工业化理念的全面深化。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范例——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社会整体结构的现代化变革阎书钦“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历史范畴,是对十八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变革与发展的特殊历史进程的称呼。从整个世界历史而言,它是包容经济、政治、文化、心理各方面变革的长期过程。...  相似文献   
9.
是支持与保护,还是出卖与抛弃———驳关于西安事变的某些错误观点●阎书钦申玉山西安事变期间,中国共产党对张学良、杨虎城究竟采取了怎样的政策?是支持与保护,还是出卖与抛弃?这个问题似乎已成定论,并无重新说明的必要。但是,由于事变后张、杨的个人命运和结局,...  相似文献   
10.
《新经济》半月刊上承《独立评论》,是抗战时期国统区知识界讨论建国、工业化、经济体制等问题的重要刊物。以该刊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由知识界组成、以倡导工业化为宗旨的《新经济》半月刊作者群体。尤其是在该刊背后,蕴藏着一个分布于国民政府各部门的从政学者群体,反映了抗战时期国统区知识界大量投身政界这样一个政治动向。同时,该刊还反映了抗战时期知识界的另一个重要思想趋向,即对经济问题的高度重视。他们所言的“建国”,实质是指以工业化等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