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8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睡虎地秦简出现了大量的合成词,其中三分之一以上是常用词,绝大部分沿用到今天,揭示了上古汉语具备了这样的功能:利用词根能产地合成新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尽管现代汉语合成词的比例有所提高,但是并没有使整个词汇系统发生从古代单音节为主到现代复音节为主的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2.
中学阶段的语文课结合文言文教学,向学生介绍一些汉字发展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汉字的历史面貌,这无疑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字观的。但是,由于人们长期对通假字的误解,不免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汉字同任何事物一样,经历了从发生到发展,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它的形体  相似文献   
3.
印刷体不是印刷术的自然产物。从唐宋以来,汉字印刷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是用手写体刻板,手写体虽然方便书写,但是含有草书成分,随意性也比较大,难以取得字形的权威性地位。宋、元、明的有些书坊刻本,刻售的戏曲小说,为了节省工时,降低成本,大量手写俗体。在典范楷书基础上,经过匠体的加工,在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形成了宋体字。宋体字与手头书写字拉开距离,两者分道扬镳,形成了印刷、手写双轨平行的文字体制,这种二元结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印刷宋体保持经典性,起到维持汉字的传承性的作用,而手写体方便灵活,以利日常使用,这是汉字发展史的一个进步。  相似文献   
4.
"二简" 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简”废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形势变化带来的不利因素,也有它本身措施不当的原因。“二简”主要来自群众自发的简化字,它的先天的不足,造成了方案的混乱。在总体上,“二简”注意到汉字的工具性,没有认识到它的社会性———作为民族文化的标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二简”的废止,没有进一步扩大两岸的汉字的差异,有利于书同文。学术界开始打破禁区,对汉字的发展规律作了新的研究,对文字的性质类型有了新的认识,迎来了文字学的复兴和回归,开拓了当代的应用性研究、本体理论研究、历史研究等文字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5.
70年代以来的秦汉简帛文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牍学是继甲骨学、敦煌学之后兴起的一个专门学问.简牍文字最初作为释读工具受人关注,在逐步掌握对不同文字采用不同的释读途径后,已经对行之有效的方法作了归纳.秦汉简牍文字本体的研究,在文字形义关系、各种字体及形体演变、隶变等方面都获得初步成果.与此同时,人们开始利用简牍文字来解决传本古籍的一些疑难问题.丰富的原始资料推动了字编的编纂,至今已有多种不同类型的字编问世.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辞书学会语文词典专业委员会、辞书理论与辞书史专业委员会主办 ,我校文学院和江西教育出版社联合承办的第四届学术讨论会于 9月 12- 13日在南昌赣江宾馆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近5 0人 ,来自北京、上海、湖北、安徽、浙江、黑龙江、河北、陕西、福建、广西、江西等地的高校、科研单位、出版部门。这次学术讨论会的中心议题是辞书评论的理论和方法 ,大会充分认识到辞书评论对评优批劣、扬正抑邪、引导读者、指导编纂、完善理论的重要作用。这次会议学术气氛浓厚 ,收到的论文多 ,议题集中 ,近 4 0位学者在会上宣读了学术论文 ,并进行了深…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多次发现汉代简牍,其中宋代宣和年间发现的比较重要.与现代的出土简牍一样,它不仅整理出释文,还摹刻简影,使汉简的文字的全貌存世.但是随着原简的失踪,石刻的简影也未得保留到后世,仅能在金石著作的目录中见到记载.同样,各本古籍记录的释文也不尽一致,它是来源和版本不同形成的.利用现有的材料,可从中发掘有关的各种信息.  相似文献   
8.
吐鲁番古墓纸明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吐鲁番阿斯塔那发现的十六国到唐代的墓葬内,发现很多纸明器,包括纸鞋、纸帽与纸棺等,这是现见考古发掘中最早的纸明器。阿斯塔那的纸明器与中原直接相关,显示出一致性。同时表现出地域特点,它绝大部分是一种实物的替代性用品,是环境恶劣、物质匮乏的无奈之举。  相似文献   
9.
如何处理通假,目前辞书学界正在研讨,为了解决滥“通”和漏“通”的混乱现象,必须尽快确定立目标准.对此,我有三点看法.一通假是上古汉字同音假借通用现象,因此,通假所涉的两个汉字的读音必须相同,或者十分近似,这是立目的最基本条件.古籍材料证明,古人辨别字音是很认真的.可是,字音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通假字音尤其如此.由于方言的影响,对转、旁转交错存在;由于人们语言文字的修养、感觉上的差异,都会使字音发生一些变化.这样便给我们判断通假字音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谨慎掌握和严格把关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异文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通假字,可是也有一部分是形讹字、同义字等,利用异文确立通假字,如果不坚持字音相同的原则,就不能正确区别这两种情况,往往会滥“通”.《中华大字典》:“职”通:赋“.《庄 子·渔父》“贡~不美”.《释文》:“~、(木作)赋”.又:“业”通“华”.《国策·赵策》“业阳君”[秦策]作“华”“职”与“赋”,“业”与“华”显然是形讹,不能作通假看待.《中华大字典》:“世”通“生”.《列子·天瑞》:“亦如人自世之老.皮肤爪发,随世随落.”注:“世与生同.”按张湛此句后注为“世音生”.又同篇“损益成亏,随世随死.”张湛注:“此世亦宜言生.”“世”、“生”虽然声类相近,但是所  相似文献   
10.
一词是由两个部分组成,即物质外壳与意义内容。物质外壳就是词的读音,如果词有书面形式的话,物质外壳中还包括与词相应的字形特征。词的意义不但包含词汇意义,还包含语法意义。在常态下,词的外壳和内容的关系是密切的稳定的,词作为两者的统一体也处在相当的稳定状态中。但是这种统一体是可以打破的。当一个词的内容发展形成多种意义的时候,人们可以用改变其外壳的办法来区分词义,使词外壳和内容重新结合,形成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