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10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鲁迅小说藉着独特的形式,用精神分析法,以"不和众嚣,独具我见"的思想和艺术风格,把他对人生、社会、新事物的看法和感情表现出来;郁达夫的<沉沦>与佐藤春夫的<田园的忧郁>在叙事时间、叙事体态和叙事语式上表现出多种相似的审美特性,但是,文化特质的差异,使他们的作品又表现出了不尽相同的生活内容和社会内容.  相似文献   
2.
自从郁达夫的“自叙传”小说问世,特别是他公开表明在理论上赞同法朗士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的主张后,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兴趣,有的说,他的“自叙传”是“个人生活的写照”;有的说,他的小说深受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影响,来源于日本的“私小说”;日本汉学家伊藤虎丸先生则认为,郁达夫的《沉沦》与佐藤春夫《田园的忧郁》“一样地继承了‘日本自然主义’的创作方法。”笔者认为,郁达夫创作虽然大都取材于个人经历、身边琐事,但不能说是“个人生活的写照”;他留学日本,在日本民族文学  相似文献   
3.
重读《沉沦》──新文学特征的身影陈其强郁达夫最初的创作集《沉沦》,是在1921年10月作为创造社丛书由上海泰东书局出版的。这是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以单行本发行的最早的白话小说集。它的出版不仅标志着郁达夫以直面人生的态度。诗情洋溢的文笔走向了文坛;而且也标...  相似文献   
4.
1985年后的部分现代派作品,已经由对表现手法的借鉴发展到作品内涵上现代意识的传达,从而使中国当代现代派文学具有了一般意义上的现代主义含义.  相似文献   
5.
《万里风》中译本序陈其强1994年11月,日本著名社会活动家中村龙夫先生以年届78岁的高龄第七次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在浙江沿着炎黄子孙和大和民族先祖的足迹寻古探幽,搜集资料,走访有关人士。进一步充实修订了他在国内写的有关浙江与日本文化以及现代作家三夫...  相似文献   
6.
文学作为社会思潮的一种反映,从“反思文学”中孕育出“人本文学”思潮之后,“现代主义”因素也随着人们对社会——人的大系统思考逐渐成为一部分前卫作家的主体意识,他们竭力探求西方“现代派”表现方法的途径,着力模仿“现代派”表现技巧。到1985 年,一大批堪称“现代派”的作品一一问世,形成了自新文学运动以来的第三次冲击波。  相似文献   
7.
在文人话语与政治话语中徘徊的郁达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其强 《文史哲》2002,(3):89-93
“五四”前后,郁达夫的出现是社会与文坛的另类亮色。他以一生的抗争与逃遁演绎着文人话语与政治话语对话的悲喜剧,揭示了中国文坛上因政治话语的强悍而致使为自由、真诚作歌的文人逃遁的惆怅。郁达夫恰恰在这种无奈的逃遁中确立了他诚誉拥身的地位,显示了一个纯粹文人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8.
如果从灵谷的《郁达夫小说》这篇文章算起,那么,新加坡的郁达夫研究应该从1928年开始。但是,郁达夫引起新加坡学者的注意,则在1938年他去南洋之后,到1945年被害的短短几年里。新加坡的郁达夫热心者、崇拜者、反对者至少有三十多人写了不少于四十篇文字。这一时期,新加坡的研究者们似乎对郁达夫小说的兴趣不大,在为数不多的作品评论中,也都集中在对他的诗词的评论上。值得注意的是:一、新加坡学者对郁达夫下南洋宣传抗日救国给予了高度评价;二、1939年初马华文化界发生了一场由郁达夫《几个问题》而引起的争论。  相似文献   
9.
在中西文学比较研究中,我经历了一番“认同危机”后,终于顿悟到:建构民族的“超现实”的艺术世界,是迈向21世纪文学的必由之路。 1 新文学史表明,“五四”时期,中国现代作家在努力介绍引进浪漫主义、写实主义的同时,也曾热切地向西方求助“现代主义”的表现技巧。可是,所产生的作品,却与欧洲“现代主义”前卫人士激进的潮流不同,虽然中国作家意欲和西方潮流并驾齐驱,但他们的作品所印证的,仍是19世纪欧洲文学的缩影。诚然,不同文化在任何状况下接触,都可能发生“自然时差”的现象。但是,我们更应看到,它暗示了意义深远的文化差异,以及不同文化在不同阶段中呈现的“现代风”所具的多义性。众所周知,在19世纪西方文明的舞  相似文献   
10.
日本的郁达夫研究如果从大正5年服部担风(1867——1967)对郁达夫的评价算起,那么,到昭和60年将近七十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分散到集中,由零杂到系统的过程。综观日本将近七十年的研究史,我们将它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从大正5年——昭和24年;后期为昭和25年——60年。 前期的研究者除服部担风外,较有成就者为小田岳夫(1900——1979)和冈崎俊夫(1909——1959),其他如佐藤春夫(1892——1964)、山口慎一、大内隆雄、增田涉、榛原茂树、近藤春雄以及小牧近江、里村欣三、一户务、竹内好等都曾为介绍、评论郁达夫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